![](/icon/objclass/news_icon.gif) |
經濟部攜手AMD提升AI晶片效能 1,500W散熱能力突破瓶頸 (2025.02.18) 基於現今AI需求激增,全球資料中心的能源消耗持續攀升,由經濟部補助工研院開發全球領先的雙相浸沒式冷卻系統,則宣佈成功應用於全球IC設計大廠AMD的場域驗證,有效解決新款高功率AI晶片的高熱密度問題,最高可提升晶片散熱能力50%,滿足資料中心及雲端AI訓練的高速運算需求 |
![](/icon/objclass/news_icon.gif) |
英飛凌達成8吋碳化矽晶圓新里程碑:開始交付首批產品 (2025.02.18) 英飛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8 吋碳化矽(SiC) 產品路線圖上取得重大進展。將於2025年第一季度向客戶供貨首批採用先進8 吋 SiC晶圓製程的產品。這些產品在位於奧地利菲拉赫的生產基地製造,將為高壓應用領域,包括再生能源系統、軌道運輸和電動車等,提供業界領先的SiC電源技術 |
![](/icon/objclass/news_icon.gif) |
太陽能發電玻璃問世 建築物的窗戶也能發電 (2025.02.13) 太陽能發電玻璃正式進入商業化應用階段。這種透明且高效的太陽能材料,不僅能作為建築物的窗戶使用,還能將陽光轉化為電能,為建築物提供清潔能源。這項技術被認為將徹底改變建築設計和能源利用的方式,推動綠色建築的普及 |
![](/icon/objclass/article_icon.gif) |
IEK CQM估製造業2025年成長6.48% (2025.01.10) 面對2025年各國大選結束後政權交替,其經貿、匯率及關稅政策亦將隨之重塑。根據工研院IEK CQM預測團隊綜整國內外政經情勢,並加入中研院AI大語言模型後預估,整體製造業產值年成長率將達到6.48%、約為25.9兆元新台幣 |
![](/icon/objclass/news_icon.gif) |
友特法技術可高效減碳 促進企業綠色循環力 (2025.01.06) 碳捕捉技術已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遷的重要工具之一,友特濃縮公司研發出「友特法」技術,為二氧化碳回收與再利用創新價值。並參加由美國XPRIZE基金會舉辦獎金高達1億美元的除碳大賽,在2024年4月的比賽中,從全球約5,700個競爭團隊中勝出,入選決賽前100強,成為台灣唯一進入此階段的團隊 |
![](/icon/objclass/news_icon.gif) |
浩亭2024財年展現韌性,2025財年目標突破10億歐元 (2024.12.18) 浩亭技術集團2023/24財年銷售額達9.4億歐元,雖較上一財年的10.36億歐元略有回落,但顯著超越市場整體表現,展現了集團的穩健基礎和強大韌性。浩亭集團首席執行官洪斐立Philip Harting在年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儘管全球經濟環境充滿挑戰,這一成績彰顯了我們全球戰略的正確性,也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信心 |
![](/icon/objclass/news_icon.gif) |
碳定價與市場機制連動 碳管理促產業淨零轉型 (2024.12.13) 為迎接碳定價時代來臨,有效實施碳定價制度及穩定推動減碳工作,環境部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公告「碳費收費辦法」、「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等三項碳費配套子法,碳費徵收對象在2026年5月時依循2025年全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計算並繳交碳費 |
![](/icon/objclass/news_icon.gif) |
臺大研發「薄膜碳捕捉」和「電化學碳轉化」技術 商轉潛力大 (2024.12.11) 台大學化工系康敦彥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今日於國科會發表其自主研發的「薄膜碳捕捉」和「電化學碳轉化」兩項前瞻技術,有望大幅提升二氧化碳捕捉效率並將其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學品,為臺灣淨零碳排之路邁出重要一步 |
![](/icon/objclass/article_icon.gif) |
開源:再生能源與永續經營 (2024.12.09) 電源的獲取來自於能源的開發,而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環境保護的壓力,尋找可永續經營的能源變得更加重要,這其中尤以綠色能源和再生能源的開發尤為受到矚目。 |
![](/icon/objclass/article_icon.gif) |
以無線物聯網系統監測確保室內空氣品質 (2024.12.05) 透過精確的空氣品質監測,無線物聯網系統有助於確保我們所呼吸的空氣更清潔、更有益於健康。 |
![](/icon/objclass/news_icon.gif) |
英國公司推出革新技術 將甲烷轉化為高品質石墨烯 (2024.11.28) 英國氣候科技公司Levidian推出第二代LOOP技術,據稱可首次實現工業級高品質石墨烯生產。該技術利用專利噴嘴,以微波能量將甲烷分解成氫氣和碳,碳以高純度石墨烯形式被捕獲,氫氣則可作為清潔能源使用 |
![](/icon/objclass/news_icon.gif) |
無人機科技突破:監測海洋二氧化碳的新利器 (2024.11.27) 由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大學的科學家和業界合作夥伴組成的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新型海洋監測工具,可以更有效地測量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海洋科學》期刊上,為全球科學界提供了更先進的海洋監測技術 |
![](/icon/objclass/article_icon.gif) |
以模擬工具提高氫生產燃料電池使用率 (2024.11.25) 本文著重於探討透過模擬工具如何為能源產業強化在整個價值鏈中的生產能力,以及因應使用率挑戰。 |
![](/icon/objclass/article_icon.gif) |
掌握石墨回收與替代 化解電池斷鏈危機 (2024.11.25) 發展石墨回收和替代技術,成為確保電池產業永續發展的關鍵策略。本文將深入探討石墨回收技術的最新進展,以及具有潛力的替代材料,並分析其對電池性能和產業發展的影響 |
![](/icon/objclass/news_icon.gif) |
以電漿科技回收鋼鐵業二氧化碳 比利時打造全球首例 (2024.11.21) 比利時鋼鐵廠ArcelorMittal,與三菱重工(MHI),以及氣候科技公司D-CRBN合作,正在測試一項全球首創的技術:利用電漿反應器將捕捉到的二氧化碳轉化為一氧化碳,供鋼鐵和化學產業使用,為鋼鐵業脫碳帶來希望 |
![](/icon/objclass/news_icon.gif) |
工研院眺望2025特用化學品發展 窺見一線低碳「生」機 (2024.11.13) 面對國內外逐漸形成的「碳有價」共識,各大品牌廠商也要求供應鏈業者需提供低碳足跡產品的壓力。近日由工研院產科國際所IEK預估2024年台灣特用化學品產值,將較2023年回升4.9%、降至1,785億新台幣,逐漸從2023年產業谷底復甦 |
![](/icon/objclass/news_icon.gif) |
英飛凌推出全球首款易於回收的非接觸式支付卡技術 (2024.11.12) 英飛凌科技推出 SECORA Pay Green技術,透過採用環保及本地的材料,實現全球首款可完全回收的非接觸式(雙介面)支付卡體的卡片設計,為支付產業的大幅降低塑膠廢棄物及碳排放奠定了基礎 |
![](/icon/objclass/news_icon.gif) |
ST推廣智慧感測器與碳化矽發展 強化於AI與能源應用價值 (2024.11.11) 面對近年來工業4.0概念持續發展,並加入人工智慧(AI)普及化、節能減碳等熱門議題引發關注,意法半導體(ST)也在近期提出包含MEMS感測器和碳化矽(SiC)等高效解決方案,探討可在邊緣AI領域扮演的關鍵角色,使其更易於普及,讓每個人都能受益 |
![](/icon/objclass/article_icon.gif) |
意法半導體的邊緣AI永續發展策略:超越MEMS迎接真正挑戰 (2024.11.11) 隨著人工智慧日益滲透生活中的每一個層面,意法半導體也正積極將AI引入智慧感測技術領域,以更智慧、更開放且精準的方式推動邊緣AI的應用。 |
![](/icon/objclass/news_icon.gif) |
工研院攜手聚賢研發 開拓農業伴生創電新模式 (2024.11.06) 因應極端氣候,全球以訂定2050淨零排放為目標。工研院也攜手廠務系統整合服務商聚賢研發,於台南沙崙綠能示範場域,以臺灣亞熱帶高溫氣候為基礎,依據不同階段進程共同打造太陽能模組溫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