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聯電於新加坡白沙晶圓科技園區擴建新廠 預計2026年開始量產 (2025.04.07) 聯華電子(UMC)位於新加坡白沙晶圓科技園區的擴建新廠正式開幕,預計2026年投產,將使新加坡Fab 12i廠的總產能提升至每年超過100萬片12吋晶圓。新廠採用22奈米及28奈米製程技術,成為新加坡最先進的晶圓代工廠之一,主要生產用於通訊、物聯網(IoT)、車用及人工智慧(AI)等領域的關鍵晶片 |
 |
MIT研發農藥噴灑新技術 倍增效率又減少浪費 (2025.03.30)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團隊,透過一項精密的奈米級薄塗層技術,正試圖徹底革新農業噴灑方式。這項技術的核心,在於為農業噴灑的液滴,如農藥、肥料等,覆蓋一層極其細微的油性物質塗層 |
 |
SEMI:2025年全球晶圓廠設備投資破千億 晶背供電、2nm技術可望量產 (2025.03.27) 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於今(27)日公布最新一季全球晶圓廠預測報告(World Fab Forecast)中指出,2025年全球用於前端設施的晶圓廠設備支出,將自2020年以來連續6年成長,較去年同比上升2%達1,100 億美元 |
 |
國家實驗研究院英文名稱更名揭牌 (2025.03.25) 國研院於今(25)日宣布變更英文名稱,由原本的「National Applied Research Laboratories」(NARlabs),變更為「National Institutes of Applied Research」( NIAR),並且舉行揭牌儀式,由國科會主委兼國研院董事長吳誠文與國研院院長蔡宏營共同揭牌 |
 |
2025年邊緣AI市場將破4000億美元 台灣可成邊緣AI的『瑞士刀』 (2025.03.21) 邊緣AI裝置引爆智慧生活革命,從智慧家電到汽車座艙,終端裝置透過高規格顯示螢幕與感測器,建構出更直覺的人機互動界面。在這波浪潮中,台灣憑藉顯示面板與感測器供應鏈的深厚底蘊,有望搶佔全球邊緣AI裝置的戰略要塞,但如何突破技術整合與生態系建構的瓶頸,將是產業升級的最大考驗 |
 |
人形機器人商機無限 台灣優勢在於關鍵零組件供應鏈 (2025.03.21) 當全球科技巨頭如特斯拉、波士頓動力、本田等企業競逐「人形機器人」商機時,台灣產業並未缺席。根據研究,台灣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優勢並非整機開發,而是背後的「關鍵零組件供應鏈」 |
 |
超越銅線!韓研發新型碳奈米管纖維 助力電動車與無人機輕量化 (2025.03.20) 韓國電氣研究院 (KERI) 奈米混合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團隊,成功運用現有合成纖維製程,直接製造出「功能性纖維」,為穿戴式電子裝置的發展奠定基礎。
KERI利用單壁碳奈米管 (CNT)製成的高能量、輕量化纖維 |
 |
從川普的一句話 了解為何全球產業忘不掉台積電 (2025.03.17) 「忘記台灣晶片吧!」美國總統川普近日在媒體上的發言引發軒然大波。然而,全球科技產業鏈的真實圖景,卻與這番話形成強烈反差。從智慧手機、電動車到人工智慧超級電腦,台灣的半導體晶圓代工產能早已成為支撐數位時代的隱形支柱 |
 |
新式奈米彈簧塗層技術 大幅提升電動車電池效能 (2025.03.17) 電動車(EV)電池在反覆的充放電循環中,必須維持最佳效能,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結構退化一直是個重大挑戰。近日,韓國浦項科技大學(POSTECH)的研發團隊,與三星SDI、西北大學及中央大學的合作,成功地將多壁碳奈米管(MWCNT)整合到電池電極材料的表面,大幅提升電池壽命 |
 |
ASML與imec簽署策略夥伴協議 支援歐洲半導體研究與永續創新 (2025.03.16) 艾司摩爾(ASML)與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宣布,雙方已經簽署一項新的策略夥伴協議,聚焦研究與永續發展。
該協議年限五年,目標是透過集結ASML和imec各自的知識和專業,在兩大領域提供有價值的解決方案 |
 |
感測元件的技術與應用 (2025.03.14) 本文將深入探討環境感知元件最新的技術突破,包括製程技術、整合技術以及與 AI 的結合,並分析其在智慧交通、環境監測和工業自動化等領域的應用案例。 |
 |
2奈米製程競爭白熱化 台積電領先、三星追趕、英特爾奮力 (2025.03.13) 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2奈米製程技術的發展正成為各大晶圓代工廠爭相追逐的焦點。台積電、三星和英特爾三大廠商,皆計劃在2025年實現2奈米製程的量產。
台積電在先進製程方面持續領先 |
 |
綠色電子新突破:木質奈米纖維打造環保電路板 (2025.03.09) 隨著全球電子廢棄物問題日益嚴峻,尋找可持續的電子材料成為科技界的重要課題。根據《Nature》最新的一項研究顯示,木質纖維素奈米纖維(LCNF)有望成為傳統印刷電路板(PCB)的革命性替代品,目前已研究團隊成功利用LCNF開發出環保電腦滑鼠 |
 |
【TIMTOS 2025】台灣三豐擴大量測核心應用 隨時隨地掌握真實數據 (2025.03.06) 因應現今全球極端氣候及供應鏈重組需求,製造業也更為關心各地環境溫度、人力等變化,對於產品的品質影響。台灣三豐儀器公司(Mitutoyo)也在今年TIMTOS期間,開放展出既有量測儀器的核心元件,能讓客戶彈性配置,又不受環境影響量測精度,即時掌握真實數據 |
 |
imec採用High-NA EUV單次圖形化 展示20奈米金屬導線電性良率 (2025.03.04) 日前舉行的國際光電工程學會(SPIE)先進微影成形技術會議(Advanced Lithography and Patterning Conference)上,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展示首次在20奈米間距金屬導線結構上取得的電性測試(electrical test)結果,這些結構經過高數值孔徑極紫外光(high-NA EUV)的單次曝光之後完成圖形化 |
 |
2奈米製程競爭 台積電穩步向前或芒刺在背? (2025.03.03) 在半導體製程技術的競賽中,2奈米製程成為各大廠商爭奪的下一個重要里程碑。台積電(TSMC)正在積極研發2奈米製程,於2024年開始試產,並計畫於2025年實現量產。台積電將在2奈米節點引入GAA(環繞柵極)奈米片晶體管技術,這是從傳統的FinFET轉向新一代晶體管架構的重大轉變 |
 |
應用材料新一代電子束系統技術加速晶片缺陷檢測 (2025.02.25) 電子束成像一直是重要的檢測工具,可看到光學技術無法看到的微小缺陷。應用材料公司推出新的缺陷複檢系統,幫助半導體製造商持續突破晶片微縮的極限。應材的SEMVision H20系統將電子束(eBeam)技術結合先進的AI影像辨識,能夠提供更精準、快速分析先進晶片的奈米級缺陷 |
 |
微軟量子運算新突破 可望開啟量子晶片實用化大門 (2025.02.21) 微軟成功研發出一種新型量子晶片。 這一突破性進展,標誌著微軟在構建實用化量子計算機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一步,也為量子計算的未來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
與傳統電腦使用位元(0或1)進行運算不同,量子電腦利用量子位元(qubit)進行資訊處理 |
 |
一粒沙,一個充滿希望的世界 (2025.02.21) 想像一個沒有手機、網路或行動通訊的世界。一片苦於飢荒的大陸。一種神秘又致命的病毒,不受控制地傳播。 |
 |
日本政府批准新一波投資法案 助力Rapidus打造2奈米晶片產線 (2025.02.16) 日本政府近期正式簽屬了一項投資法案,旨在允許政府透過準政府機構投資位於東京的Rapidus公司,目標是在北海道千歲市建立日本首座2奈米半導體製造廠。
該法案為人工智慧和半導體相關設施及設備提供10兆日圓(約6509億美元)資金,包括4兆日圓的財政支持,其中一部分預計將用於Rapidus的營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