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衛星影像與遙感技術以即時數據 加速救災團隊決策 (2025.04.14) 地球觀測(EO)技術包含對地球系統數據的收集與分析,其運用衛星、空中無人機和地面感測器等遙感工具。這種高空俯瞰視角對於監測氣候、天災和環境變化至關重要,使其成為現代災害救援行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
 |
MIT與聖母大學聯手開發「藤蔓機器人」 深入倒塌建築搜救 (2025.04.06) 近期緬甸的大地震震撼了全球,並出現嚴重的傷亡。當此類重大災難發生,建築物倒塌時,常有人員受困於瓦礫堆下。在這些危險環境中救出受害者既危險又耗費體力。為此,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與聖母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了一款藤蔓機器人,能夠像藤蔓一樣在障礙物和狹小空間中穿梭,以協助搜救 |
 |
NEC執行長森田隆之:以AI領航第四次工業革命 (2025.04.01) NEC集團執行長森田隆之今日發表公開信,指出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人工智慧(AI)正以不可阻擋之勢重塑全球,並闡述該集團將如何引領這波變革,透過AI與數位轉型,打造一個安全、安心、公平且高效的永續未來 |
 |
工研院促台日無人機結盟 聚焦國際合作防救災應用 (2025.03.25) 為促成台灣無人機產業擴大國際供應鏈合作,近日由工研院促成「台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TEDIBOA)」,「日本無人機聯盟(Japan Drone Consortium;JDC)」簽署產業合作備忘錄(MoU),期待雙方利用彼此優勢,建立台日無人機非紅供應鏈,並在防災、救災及自主飛行測試領域合作 |
 |
國家實驗研究院英文名稱更名揭牌 (2025.03.25) 國研院於今(25)日宣布變更英文名稱,由原本的「National Applied Research Laboratories」(NARlabs),變更為「National Institutes of Applied Research」( NIAR),並且舉行揭牌儀式,由國科會主委兼國研院董事長吳誠文與國研院院長蔡宏營共同揭牌 |
 |
國環院與水利署跨域合作 建構韌性永續環境 (2025.02.17) 為了因應極端氣候的衝擊,妥善處理氣候變遷導致的各種情況,建構韌性永續環境,環境部國家環境研究院與經濟部水利署於今(17)日簽署合作備忘錄,積極開展氣候變遷減緩、調適、治理技術等應用研究,雙方將提升科學研究資源的有效運用,共同迎接氣候變遷的嚴竣挑戰 |
 |
新北消防攜手日本專家 強化防災教育與應變能力 (2025.02.10) 為了提升防災整體成效,新北消防規劃建置「北區複合型災害環境事故應變暨訓練中心」及「新北市防災教育體驗館」等專業設施,繼2025年1月聘請韓國首爾消防災難本部前本部長權純慶來台交流防災教育經驗,接續於2月9~11日聘請日本東京消防廳前總監清水洋文等3位防災領域專家來台交流 |
 |
工研院攜手公視打造AI手語主播 掌控資料庫加值應用 (2024.12.09) 為提升資訊平權,讓聽障朋友也能即時掌握重要氣象資訊,工研院攜手台灣公廣集團合作,打造全台首創「AI(人工智慧)虛擬手語氣象主播」!雙方於今(9)日舉辦「AI手語‧幸福台灣」記者會 |
 |
電力交易平台運行3週年 台電獲美國Gartner數位創新首獎 (2024.12.02) 由於台灣海島地形屬於獨立電網,需自給自足維持電網穩定平衡,同時滿足全國用電需求。自台電2021年成立電力交易平台之後,便以新型態電力交易商業模式,吸引民間分散式電力資源投入電網,提供輔助服務,共同維持全國電力系統穩定 |
 |
地震工程模型製作國際競賽結果出爐 台大奪冠 (2024.09.23) 921大地震距今已25年,這段期間經歷2016高雄美濃地震、2018花蓮地震、2022台東池上地震、2024花蓮地震等,然而地震工程技術不斷創新,地震預警也能迅速偵測後對外發布地震訊息,目前的科技仍然無法於震前預測地震,使得平時防震準備與扎實的地震工程防災教育相形重要 |
 |
日本JR東海選擇AWS合作 推動下世代高速列車的高效營運 (2024.09.10) 基於現今人工智慧(AI)逐漸落地普及,Amazon Web Services(AWS)日前也宣布,將與日本鐵路公司龍頭東海旅客鐵道株式會社(Central Japan Railway Company,JR東海)合作,利用AWS生成式AI、機器學習(ML)和物聯網(IoT)技術,優化山梨磁浮線的軌道維護等營運,於全球最快速的列車上為乘客提供高品質的乘車體驗 |
 |
Vestas在台完成中能離岸風場風機安裝工程 (2024.09.06) Vestas宣佈中能離岸風場已完成全部風機的安裝,這是台灣離岸風電的重要里程碑。Vestas克服了氣候挑戰,已經完成31座Vestas V174-9.5 MW風機的安裝工作,將提供300 MW的再生能源,每年大約可滿足300,000戶家庭用電量 |
 |
義電虛擬電廠強化韌性 彌補台灣電網不穩缺陷 (2024.07.10) 近日由於全球高溫屢創紀錄,台灣南北至外島金門都輪流發生停電事故,也使得電網韌性與安全更引起關注。惟自今年4月3日花蓮地震及15日發電機組檢修,導致電網頻率下降危機以來,已證實當電網電力緊澀或失去平衡時,由虛擬電廠所提供的緊急備用電力將是能強化電網韌性的關鍵資源,以避免台灣再度發生大規模停電 |
 |
2024.6月(第103期)儲能系統 補強電網 (2024.06.06) 回顧今年0403發生花蓮地震當下,
因為適逢日間可有抽蓄水力、併網型儲能系統備援,
倖免重演過去921震後全台大規模停電歷史。
卻在短短不到兩週內的傍晚,
便發生北台灣限電事故,
甚至須向企業高價回購電力 |
 |
2024.6月(第103期)儲能系統 補強電網 (2024.06.05) 回顧今年0403發生花蓮地震當下,
因為適逢日間可有抽蓄水力、併網型儲能系統備援,
倖免重演過去921震後全台大規模停電歷史。
卻在短短不到兩週內的傍晚,
便發生北台灣限電事故,
甚至須向企業高價回購電力 |
 |
[COMPUTEX] 宏正以AI賦能與視覺管理打造地震應變中心 (2024.06.03) 宏正自動科技(ATEN International)於6月4日至6月7日於台北國際電腦展 (COMPUTEX 2024)展示多項前瞻應用解決方案。此次展會以「AI賦能:創新連結,沉浸體驗」為主題,宏正展示獲得國際設計獎項三冠王的旗艦級電視牆影像處理器 |
 |
虛擬電廠供應鏈成關鍵 (2024.05.29) 因應目前台電已虧損連連,未來若還想透過儲能穩定電網,勢必要強化如虛擬電廠產業鏈等,才能真正實現永續維運。 |
 |
減碳政策先鋪路 全球一起攻儲能 (2024.05.29) 儲能的形式有非常多種,所採用的技術也相當多元,包括機械能、電化學能、電磁能、熱能、化學能等。不同的儲能技術各有優缺點,適用於不同的應用場景。 |
 |
2024抗震盃地震工程模型競賽 臺南場冠軍出爐 (2024.05.24) 臺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大小地震不斷,如何防天災保家園成為重要議題,國研院國震中心不僅協助學研界研發各式防減震科技,為推動學子投入地震工程相關研究,以及防災教育扎根,提升新生代的災防意識與專業能力 |
 |
宏正AI創新連結浸體驗 COMPUTEX 2024展示賦能應用方案 (2024.05.22) 迎接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4)即將於6月4~7日登場,宏正自動科技(ATEN International)也在今(22)日召開展前說明會,宣布在K0816攤位上以「AI賦能:創新連結,沉浸體驗」為主題,並介紹首次亮相的多款新品與前瞻應用,讓參觀者沉浸體驗高解析度視覺化管理的高效靈活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