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18吋晶圓2018年量產太樂觀?
成本分攤、合作創新是關鍵

【作者: 范眠】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瀏覽人次:【7483】


圖一 :  不管是從晶片製造商和設備商的角度來看,18吋晶圓都已成為少數幾家業者才能玩得起的遊戲,這是與業界朝12吋晶圓移轉時,完全不同的產業環境與需求。
圖一 :  不管是從晶片製造商和設備商的角度來看,18吋晶圓都已成為少數幾家業者才能玩得起的遊戲,這是與業界朝12吋晶圓移轉時,完全不同的產業環境與需求。

在9月初Semicon Taiwan舉辦的「450mm供應鏈」研討會中,台積電和全球450聯盟(Global 450 Consortium, G450C)明確揭示了18吋晶圓預計於2018年投入量產的發展時程。相對於台積電的信心滿滿,包括TEL(東京威力科創)、Lam Research、應用材料和KLA-Tencor等設備製造商,卻都異口同聲地談到,設備業者所面臨的嚴峻開發成本與風險挑戰。


G450C的18吋晶圓量產時程

G450C是由英特爾、三星、台積電、IBM和GlobalFoundries五家龍頭業者於去年共組的18吋晶圓研發聯盟,在這些業者的積極推動下,18吋晶圓的發展藍圖也越來越為明確。


台積電派駐於G450C的林進祥博士表示,一年來18吋晶圓的技術開發與業者的參與程度都有顯著進展。G450C的目標是從今年起展開14奈米的技術展示,到2015~2016年進入10奈米試產。


而就製造設備的成熟度來看,大部分設備到2014年都能完成試驗機台的開發,但最重要的蝕刻技術,則預計要到2016年完成初步試驗機台,2018年完成量產機台開發。


目前,G450C是採用壓印(imprint)技術作為過渡時期的蝕刻方案,未來將朝193i(浸潤式193nm)與EUV發展。G450C的無塵室預定於2012年12月就緒,這將會是全球第一座18吋晶圓廠。


台積電450mm計畫資深總監游秋山博士則是提到了公司內部對18吋晶圓設備設定的目標,希望與12吋設備相比,整體設備效率能於2018年達到1.1倍、2020年提升至1.8倍。此外,設備價格小於1.4倍、尺寸小於1.5倍、缺陷密度小於0.4倍,以及平均每片晶圓能維持相同的水電消耗。


這個數據一提出,當場就有設備業者問到,若晶片製造商希望設備效率提高1.8倍,但卻僅希望付出1.4倍的價格,這樣如何說服設備業者投入龐大資金開發新的18吋晶圓設備?


設備廠商痛苦跟隨

這個問題,的確觸及到眾多設備製造商的痛處。回想當初移轉至12吋晶圓的慘痛教訓,現在18吋晶圓的大餅更是不這麼好吃。


推動18吋晶圓量產,主要的考量在於取得成本效益,希望能延續過去從6吋移轉至8吋、12吋的發展軌跡,透過更高的每片晶圓產出,讓晶片成本能持續下降。然而,這套過去適用的摩爾定律,隨著製程微縮趨近極限,以及18吋晶圓的龐大機台投資,能否再和過去一樣帶來同樣的成本效益,實在令人懷疑。


此外,全球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以及未來只有少數幾家製造業者有能力買單,投資報酬率有限,種種因素,都讓設備業者對此議題顯得裹足不前,進退兩難。


TEL副總裁暨企業行銷總經理?口章九甚至說,如果業界沒有充分的事先討論,共同開發機台,450mm將會是一場災難。而且,漫長的450mm市場成熟期會讓設備商的財務風險增加。


Lam Research公司450mm計畫副總裁Mark Fissel也以12吋晶圓移轉為例指出,從1995年試驗機台首度完成開發,由於歷經網路泡沫等經濟因素,一直到2004年,半導體產業整整花了9年的時間,才使得12吋晶圓出貨量超過8吋晶圓。


而18吋晶圓即使能於2018年投入量產,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成為主流,面對既有12吋晶圓先進製程持續投資與18吋晶圓開發的雙重壓力,設備業者若沒有強大的財務支援,很有可能無以為繼。


游秋山也坦承,移轉至18吋晶圓還有許多挑戰有待克服。首先,業界有沒有辦法在2015年前就10奈米製程蝕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同時,合理的設備成本、顯著的生產力提升、全自動化無人生產線、環保工廠等議題都需要獲得全面性的解決,才有可能讓18吋晶圓量產得到預期的成本效益。


游秋山指出,當初業界朝12吋晶圓移轉時,也曾面臨許多質疑。但事實證明,透過多項的技術創新與突破,仍然克服了種種挑戰,因此他樂觀認為,18吋晶圓量產目標終將能夠成功。


不過,不管是從晶片製造商和設備商的角度來看,18吋晶圓都已成為少數幾家業者才能玩得起的遊戲,這是與業界朝12吋晶圓移轉時,完全不同的產業環境與需求。?口章九表示,即使幾家重量級製造商已經訂出了量產時程目標,但高昂的進入成本,將是不利於創新的。


ASML的聯合開發計畫

儘管困難重重,但台積電、英特爾、三星這些龍頭業者,為了延續產業發展、持續保持領先優勢,並建立更高的競爭障礙,勢必得在朝18吋晶圓移轉的這項行動中奮力前進。


對此議題,應用材料矽晶系統部門副總裁Kirk Hasserjian總結了順利移轉至18吋晶圓世代的六項關鍵因素,分別是:業界同步的移轉時程、蝕刻技術成熟度、成本分攤、協同合作、創新以及供應鏈的就緒。


其中成本分攤、合作創新在18吋晶圓世代將顯得重要。林進祥也鼓勵設備業者說,現在共同承擔風險,未來終將能共同分享利益。


提到成本與風險分攤,微影設備大廠ASML日前提出的聯合開發計畫便是一個極佳的範例。微影技術能否就緒,攸關18吋晶圓量產目標的實現,而ASML的動作更是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ASML在今年7月提出了客戶聯合投資計畫,在英特爾首先表態以41億美元收購ASML的15%股權後,台積電和三星也分別跟進,各取得5%和3%的股權,將共同研發下一代微影技術。


台積電、英特爾、三星是未來半導體製造的三大勢力,儘管彼此間的角力激烈,但從G450C的合作,到ASML的共同入主,卻又不得不共同分攤下一代18吋晶圓製造的龐大研發成本。它們之間的競合關係是未來半導體產業的關注重點,也是18吋量產目標能否成真的重要關鍵。


(作者為CTIMES特約主筆)


相關文章
ChipLink工具指南:PCIe® 交換機除錯的好幫手
氫能競爭加速,效率與安全如何兼得?
智慧製造移轉錯誤配置 OT與IT整合資安防線
創新光科技提升汽車外飾燈照明度
以模擬工具提高氫生產燃料電池使用率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巴斯夫與Fraunhofer研究所共慶 合作研發半導體產業創新方案10年
» 工研院IEK眺望2025:半導體受AI終端驅動產值達6兆元
» ASM攜手清大設計半導體製程模擬實驗 亮相國科會「科普環島列車」
» SEMI提4大方針增台灣再生能源競爭力 加強半導體永續硬實力
» 國科會促產創共造算力 主權AI產業專區落地沙崙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72.71.254.177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