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所規範的兩大綠色規範:WEEE與RoHS,其中WEEE已在本月的13日正式啟動,以後進入歐盟市場的各種新型電機與電子設備,都必須依照WEEE指令(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Directive 2002/96/EC;WEEE Directive)貼上相關標示,並提供相關修整、處理與再利用的資訊才行。
更進一步來看,不論是自我品牌業者、進口業者或經銷商,均應在歐盟會員國中建立回收體系,並提供登記註冊、申報數量、保證財務獨立資訊;對於台灣的製造業者來說,則有幾條條款需特別注意,包括第四條款規範之應符合產品設計端的易拆解功能、第六條款規範的需在手冊中說明拆解流程,以及需符合3R,也就是再利用率、回收再利用及再生利用的規範等。
對於人類社會不斷擴增的電子電機產品來說,這樣的規範確實是必要的。以目前當紅的電子產品,如電腦、手機或電視等等,年產量動輒達億、萬台;打開其機殼,裏面的零件、組件總讓人眼花瞭亂,而目前的數位產品生命週期短的可憐,很快就會被下一代的炫麗新品給淘汰出局,若無一套妥善的回收處理機制就讓它們進入最後的墳場-掩埋場,那不僅對我們的環境會造成難以承受的負擔,其中的鉛、鎘等有害物質更會對水、土及空氣產生污染衝擊,最後受害的仍然是我們自己。
WEEE所規範的產品生命週期終端的處置議題,另一個RoHS指令(Restrictions on Hazardous Substances Directive 2002/95/EC;RoHS Directive)則是對產品在設計階段使用有害物質做出限制,這個指令將在明年7月1日起啟動,對於國內業者的衝擊將會更為深遠。
在RoHS中明確定義出六項在過去在電子電機產品中常見的有害物質,未來將禁止使用或只能在限制值內使用。這些物質包括鉛(Pb)、汞(Hg)、鎘(Cd)、六價鉻(Cr VI)、多溴聯苯(PBB)及多溴二苯醚(PBDE),其中以無鉛使用的影響最大,因為它是銲錫製程中常用的元素,而鎘則很容易在塑膠類配件中被發現。
此一規範的影響層面可以說是涵蓋了從原料、零件、組件到成品的整個生產線,因為在每個階段都有可能被加入有害物質,或者是遭到製程的污染。因此,為了排除自己的責任,每一段的廠商顯然都會被下游的買家要求提出符合RoHS的證明,這也造就了相關檢驗業者的龐大商機。由於從購料到產品上市總有一段前置期,為了搶在明年指令生效時能賣到歐盟市場,台灣的廠商普遍感受到迫在眉梢的壓力,紛紛送件檢驗,讓檢驗業者成了最忙碌的一群人。
不論是WEEE或RoHS,其用意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在落實執行的初期,可以預見業界將出現手忙腳亂的窘況。另一個考量點則是綠色生產與回收是全球性的議題,而為了保障自己的產業或隨綠色規範而產生的利益商機,各國或各區域都偏向制定一套自己的規範玩法,然而這將成為另一種型式的非關稅貿易障礙,反而成了產業發展的一大阻力。
(作者擔任電子產業媒體工作者多年,現為自由寫作工作者,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