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邁向2050淨零碳排目標 工研院攜手產業共創永續未來
 

【CTIMES/SmartAuto 陳復霞 報導】   2021年04月19日 星期一

瀏覽人次:【4903】

目前除了COVID-19疫情造成的社會與經濟衝擊的影響之外,其實我們還面臨著源自於氣候和環境造成的許多風險和危機。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全球風險報告》:全球最有可能發生的七大風險,包括極端天氣、氣候行動的失敗、人為導致的環境破壞,以及生物多樣性流失等都屬於環境類風險,當中「極端天氣」已連續五年名列「可能性最高的風險」第一名;觀察近幾年的報告趨勢在在突顯氣候與環境的衝擊,顯示環境的問題已高過於經濟的問題,成為全球莫大的風險與挑戰。因此全球各國及各企業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目標著實非易事,工研院今(19)日攜手產官學研共同宣示朝向「2050淨零碳排」努力。工研院將扮演協助台灣產業邁向淨零永續的先鋒,推動技術創新與商業化,搶占綠色經濟成長動能。

圖左起為台電公司董事長楊偉甫、台泥集團董事長張安平、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攝影 / 陳復霞)
圖左起為台電公司董事長楊偉甫、台泥集團董事長張安平、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攝影 / 陳復霞)

世界經濟論壇指出,科技創新是實現淨零碳排的重要關鍵,有助於降低綠色技術的成本,甚至催生新型態科技。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提及近年來社會大眾都可切身感受到氣候變遷的威脅,從美國德州寒災導致大規模斷電、越來越多的森林大火頻繁發生、台灣近期出現的乾旱現象,追求與大自然共同生存已無法避免與必須面對。工研院已率先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推動零碳排平台,期望透過院內外跨領域整合產業的創新研究和科技研發,全院能夠在2050年達到二氧化碳淨零排放的目標。

劉文雄表示,工研院將提出台灣2050淨零碳排路徑與產業技術發展策略藍圖,以技術科學思維,從能源供給面、需求使用面、產業製造面及環境面等四大面向,提出跨領域整合技術解方,例如:一、能源供給面:例如電力供應零碳排,積極佈建再生能源發電,整合院內外多樣化的零碳電力資源因應供電需求;二、產業製造面:垂直整合達到低碳/零碳製造生產;三、需求使用面:消費及使用端行為改變;四、環境面:處理二氧化碳捕捉與再利用,例如導入先進負碳排技術,直接空氣碳捕捉,以及將二氧化碳製成綠色碳氫化合物,希望連結各界跨領域專家共同推動跨域整合與產業創新,以減碳科技力推動台灣低碳轉型升級,邁向2050淨零碳排的永續未來。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已是國際減緩氣候變遷的共識,全球已有128個國家,宣示2050年前達到淨零碳排;占全球總排碳量三分之一的中日韓也相繼跟進;此外,美歐兩大經濟體將針對高排碳進口產品課徵碳關稅,此顯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緩氣候變遷已為世界趨勢。台灣是全球科技產業重要的供應鏈夥伴,許多國際大廠已要求旗下的供應鏈廠商,承諾產品使用100%的再生能源,蘋果、Google等公司更將碳中和目標提前到2030年,對下游供應鏈來說,能源轉型不只是環保、永續的問題,更攸關產業競爭力。臺灣產業要打入國際供應鏈,就必須掌握此關鍵。

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認為台灣的風力和太陽能發電在全球發電中得天獨厚,在智慧能源領域有商機。至於工具機產業具有ICT和機械技術的優勢,他以特斯拉為例說明台灣在零組件供應鏈占比高。他強調在製造端和生產端需重新思維,面臨低碳時代,只有創新科技思維,才能持續成為贏家。若企業致力於發展低碳創新科技,除了改善企業能源使用效率,也可以帶領企業進入新時代與商機,打入全球新的供應鏈,進而維持國際市場競爭優勢。

台電公司是台灣電源電力供應端的主要來源,也是最大的碳排放者,台電董事長楊偉甫針對如何在淨零碳排與極端氣候下打造新電業,他由能源供給面向指出,電力產業自1980年代即面臨第一波自由化之典範移轉,2000年氣候變遷議題掀起第二波能源轉型典範移轉,如今在各國大力推動再生能源與受極端氣候影響能源供應下,電業已邁入第三波淨零排放典範移轉。台電公司面臨減碳與氣候變遷的挑戰,持續推動再生能源開發,提供良好的電網環境,藉以提升電力配占比,同時一步一腳印的減少現有碳排放量,從減少設施和配給調度來著手,並研擬氣候調適策略,未來將參考國際淨零排碳發展路徑,跳脫傳統框架,積極跨業跨域合作,邁向電業新時代。

氣候變遷無國界,我們無法置身事外,參與其中的每個人都應該負責任。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認為2020年快速席捲五大洲的疫情,世界各地接續發生的天災,正是歷史以及大自然在跟我們對話。張安平認為,未來的問題已經不是單一國家或單一地區可以自我解決的。他提出每個人應該省思每天所產生的大量碳排放到了30年後會導致什麼樣的生活環境?如何做到淨零碳排?如何達到碳中和?我們從先人承繼世界,向孩子們借未來,而我們現在的決定,將決定未來我們的子孫生活的樣貌。

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表示,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要達到淨零碳排必須從大量開採-製造-使用-丟棄的線性經濟,轉型到使用更少資源來滿足需求,讓經濟活動不須仰賴資源耗用的循環經濟模式。因此基金會提出「CC4CC」倡議(Circular Collaboration for Climate Crisis),期待台灣扎實的供應鏈基礎,能夠引領全球對話,彰顯Taiwan Can Lead 的風範。

劉文雄強調,「2050淨零碳排」是創新科技很好的商機,不要從負面來思考,畢竟「我們不可能用現在的科技,解決30年後的問題」,唯有匯聚眾人智慧,群策群力喚起淨零永續的共識,希望以新興科技在變局中掌握先機,為共創淨零碳排、共生永續未來而努力,善用未來30年將危機化成轉機開創未來。

關鍵字: 淨零碳排  電力  再生能源  氣候變遷  台電  友嘉  台泥  工研院 
相關新聞
工研院解析CES 2025洞見趨勢 AI科技全面滲透生活
台灣大哥大IDC雲端機房提早6年實現使用100%再生能源達標
工研院亮相CES 2025 顛覆醫療照護新未來
綠岩能源組國際隊奪馬來西亞國家標案 光電容量目標上看1GW
核二廠除役進展關鍵 用過核燃料室外乾貯動工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以數位共融計畫縮短數位落差
» 智慧無線連結:驅動現代生活與未來創新
» 感測器融合:增強自主移動機器人的導航能力和安全性
» 生成式AI為製造業員工賦能
» IEK CQM估製造業2025年成長6.48%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72.70.134.31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