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臺灣12吋晶圓廠的展望與未來
 

【作者: 謝馥芸】   2002年01月05日 星期六

瀏覽人次:【14026】

今年是不景氣的一年,各大晶圓廠都受到波及,產能利用率大幅減少,財務預測也一改再改,也因此各廠商均期盼景氣能早日回春,以免苦日子過多了,影響到公司的營運。


然而時局多變,起先是單純的不景氣問題,DRAM市場供需失調,經濟不斷衰退;後來911事件爆發,造成全世界大恐慌,航安及國家安全皆受到考驗;不料在9月17日時,納莉風災襲捲全台,造成半導體產業再度受到衝擊,許多電子零組件代理商損失嚴重;而後美阿戰爭爆發,使得世界各國與美國之間的貿易又受到影響。今年大環境如此惡劣,使得廠商經營的難度提高,許多廠商因而倒閉損失慘重。


12吋廠蓄勢待發

儘管如此,雖然許多未建的12吋廠之建廠時程延緩許多,但是每家晶圓廠都知道,就算不景氣,12吋廠仍是未來必需要走的路,因此茂德、力晶等都對外表示仍要蓋12吋晶圓廠。


不過建造一座晶圓廠所需的成本極高,8吋晶圓廠需10億美元的資本,而12吋晶圓廠更高達30億美元左右才能建廠,所以從決定蓋廠到蓋廠完成、採購生產設備到正式生產,期間所耗費的成本,每筆都是驚人的數字,因此完成12吋晶圓廠,等於完成一項龐大的成果。


台灣目前已有台積電、聯電的幾座12吋晶圓廠(表一),另外聯電在新加坡、日本也有12吋廠,可見我國12吋廠的實力傲視全球。話雖如此,但台灣不能一昧老王賣瓜,因此本文簡單略述12吋晶圓廠的來龍去脈,讓讀者了解12吋廠的問題及優勢。


台灣晶圓廠的過去

在此簡短說明我國半導體晶圓廠的歷史,使讀者更能印證如今台灣的半導體業成果。


政策帶動產業

過去由於台灣的政策特別營造之關係,使得精細加工業十分流行,而廣大的勞動人口及政策的導向,因而造就了晶圓代工業的成功。1987年,台積電於工研院建廠後,正式帶動了台灣半導體業的發展;而1995年,聯電也轉型為專業的晶圓代工,台灣晶圓雙雄的地位由此確立。


2000年半導體產業的整體產值來看,台灣的總產值,占全球的4.7%,為全球第四,僅次於美國、日本與韓國;其中由我國所創始的專業晶圓代工,更是締造出43.43億元的產值,世界占有率為64.6%,成果卓越,為世界第一。


8吋廠停止擴建

隨著半導體產業的發展,6吋晶圓市場已逐漸縮小,而8吋晶圓已成為市場主流,儘管如此,據了解今年的半導體市場,大多廠商已停止8吋晶圓設備的採購動作,全力投入12吋晶圓的發展,尤其以晶圓代工廠台積電、聯電的成果最佳,加上半導體設備供應商台灣應材(Applied Material)、矽晶圓供應商崇越及中德矽晶、光罩代工廠中華杜邦及翔準先進等的支援配合,使得12吋晶圓產業鏈儼然成形。


12吋廠之優劣處

理論上,在一片晶圓上能一次生產較多的晶粒,就能順利降低生產成本,有效提高廠內的產能。但是放大晶圓面積,卻也表示矽晶圓的生產成本提高,矽晶圓供應商的製作困難度增加。據上游矽晶圓供應商表示,12吋矽晶圓的製作上,矽晶圓柱的長度較8吋短,製作的時間較長;由此可知12吋晶圓的成本問題。


另外,依生產結果做比較,以8吋和12吋晶圓為例,生產一平方公分之晶粒的成本來做比較,12吋晶圓所需成本增加了約57%,原因為12吋晶圓一次產出的晶粒較8吋多了2.3到2.6倍,單顆晶粒的成本也降低了約30%,但是據了解,目前只有台積電的SRAM產出良率達到90%以上,其它產品的良率卻難以提升,使得12吋製程成本難以降低。


龐大資金需求

設備的折舊、維護與材料成本的增加,也考驗晶圓廠省成本的功力,這表示要生產12吋晶圓,不光是單純把設備弄大即可,相關的材料獲得、生產流程與機器都要改變,而這些都牽動了整體晶圓產業。


目前產業的趨勢──為配合12吋製程主流,半導體設備商必需做到產品有夠大的空間來運作12吋晶圓,此外設備在晶圓廠房內的占地能儘量縮小,設備運作也要夠穩,技術還得不斷創新,在市場上才具競爭力。然而達到這樣的標準,設備商的荷包也要有血本無歸的心裡準備,因此小家的設備商將比過去更難生存,大的設備商的經營困難度也將比以往提高許多。


製程迷思

晶圓廠本身在運作12吋晶圓時,也有製程上的困難,技術瓶頸難以突破。首先,目前媒體最喜歡把「12吋、0.13微米、銅製程」這三個名詞擺在一起,彷彿0.13微米就只能用銅製程及12吋晶圓來製作,或者銅製程一定就是用在12吋晶圓上。


既然這三個名詞已成風尚,那麼就這三個名詞來探討,可以發現到的問題為銅製程目前雖然以鉭材料為主,但是由於鉭為世界稀少性的材料,因此銅製程仍需要開發其它更佳的材料,以便使製程成果更好。


0.13微米的問題,包括光罩供應來源不足、光罩價格居高不下、上游IC設計易出現Crosstalk(串音效應)等問題;至於12吋製程,由於12吋晶圓面積過大,製程中難以維持平坦化,甚至有專家曾簡單表示:「12吋製程問題,不論爐管、擴散、蝕刻、離子佈植、黃光等,全部都有技術困難的地方。」


討論了這麼多的問題,12吋廠仍然是未來晶圓廠必走的路,所以無論有多少困境,相信台灣廠商都能披荊斬蕀,破除所有難關。不過,儘管晶圓不斷大型化是不可免的趨勢,然而筆者曾與專家討論過,在晶圓廠不斷擴大晶圓面積的同時,是否也意謂著某種惡果將等在前頭?該位專家即指出,若一直照此趨勢走下去,未來世界的晶圓廠,不但在製程上將出現量子物理等問題,連線寬都可能以光等方式來解決,因此到時的晶圓廠,可能耗盡全球資本,也只能蓋一二座廠。文載至此,僅供讀者莞爾一笑,畢竟這樣的情形不可能發生於近代。


大陸12吋廠發展困難

大陸的中芯即將營運,這也表示中國的晶圓代工業終於要正式啟程了!在業界一片看好大陸的內需市場,產業不斷喊著前進中國的口號的同時,也表示台灣與大陸的半導體產業的競爭關係也將更為激烈。


儘管如此,由於晶圓廠與傳統產業的不同之處,在於人事成本只占晶圓廠的一小部分,廠商無需像傳統產業為節省成本,必需往低勞工報酬的國家發展;尤其8吋晶圓廠已是半自動系統的晶圓廠,所需人力已較6吋廠少,而12吋廠則是全自動系統的晶圓廠,需要的人力將比8吋晶圓廠更少,所以12吋晶圓廠是否去大陸發展,業者似乎也較8吋晶圓廠商來得不急躁。


另外,受限於美國的規定,許多0.13微米12吋用更為精密的設備無法輸往大陸,因此12吋廠去大陸的行程,就比8吋廠更慢了;雖然為吸引廠商到大陸設廠,大陸的各大園區無不出奇招,比方土地免稅、三或五年免稅等優待方式招商,然而據了解,大陸的增值稅高達17%,比台灣的10%高出許多,光這點就已嚇退許多台商,因此12吋廠前進大陸,似乎還要晚幾年才行。


結語

隨著晶片電路設計進入EDA時代及SoC的盛行,功能強大的晶片設計方法,不再是大廠的不傳之秘,一堆無晶圓廠的設計公司(Fabless Working House)也隨之而生,成為晶圓廠的大宗客戶群。


晶圓代工廠為應付這些不斷增加的投單,也開始擴充產能、增建新廠。如何壓低生產成本以及改進製程,以便在激烈的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中保有競爭力,是這些晶圓代工廠不能忽視的課題。


目前降低成本的方法,包括改進製程、改進材料,提高晶圓的速度及降低耗電率及增大晶圓面積,讓單片晶圓可以放入更多的晶粒。而增大晶圓面積這點,正是各國各廠正在努力進行的工作-增建12吋廠。


僅管台灣晶圓廠的強勢,使得世界各國不得不重視台灣這個小島國,然而不論是晶圓代工、DRAM廠等,皆從6吋、8吋晶圓製程,邁向12吋製程的潮流,而建一座12吋廠,所牽扯的問題包含資金、技術等,因此未來12吋廠商能否能順利永續經營,也考驗著各家業者的經營頭腦。


表一 12吋廠現況與產能目標

廠商

目前製程(μm)

2001年月產能

2002年產能目標

台積電

0.13

3000~4000片

10,000片/月

聯電(南科廠)

0.13

未知

10,000片/月

力晶

0.15

2003年正式量產

茂德

0.14

2002年第一季量產

億恆

0.14

11,000片/月

25,000片/月

Source:零組件雜誌編輯部
相關文章
鑑往知來 洞察不同應用領域的DRAM架構(上)
鑑往知來 洞察不同應用領域的DRAM架構(下)
CMOS影像感測器如何把手機變單眼
美中貿易戰是主要挑戰 新技術唱旺下半年
台灣DRAM產業的謝幕曲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AI推升全球半導體製造業Q3罕見成長 動能可望延續至年底
» 應材於新加坡舉行節能運算高峰會 推廣先進封裝創新合作模式
» SEMI:2024年Q3矽晶圓出貨量增6% 終端應用發展冷熱不均
» 巴斯夫與Fraunhofer研究所共慶 合作研發半導體產業創新方案10年
» 工研院IEK眺望2025:半導體受AI終端驅動產值達6兆元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62.158.78.80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