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鑑往知來 洞察不同應用領域的DRAM架構(上)
 

【作者: imec】   2020年08月13日 星期四

瀏覽人次:【19056】

這些年來,記憶體領域出現了各種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標準,這些標準也都各自進一步發展出不同世代的版本。本文上篇將回顧不同DRAM架構的特色,並點出這些架構的共同趨勢與瓶頸,下篇則會提出愛美科為了將DRAM性能推至極限而採取的相關發展途徑。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主要被用來當作電腦的主要記憶體,中央處理器(CPU)便是從該記憶體讀取指令。這些年來也出現了不同的DRAM標準,以滿足不同需求與應用。為了回應對頻寬越來越高的要求,這些標準都各自進一步發展出不同世代的版本。


愛美科系統記憶體架構師Timon Evenblij與計畫主持人Gouri Sankar Kar將於本文回顧不同DRAM架構的特色,並點出這些架構共同面對的趨勢與瓶頸。他們也會提出愛美科採取的相關發展途徑,以將DRAM性能推升至最終極限。


DRAM的基本概念

位元格(bit cell)

在開始探討不同的DRAM架構之前,我們先來了解DRAM的基本概念吧!以下說明以卡內基.梅隆大學Onur Mutlu教授的課程為基礎。


所有的記憶體都以位元格(bit cell)構成,它是恰好儲存1位元的半導體架構,因而得其名。對DRAM來說,其位元格包含了一個電容(capacitor)和一個電晶體(transistor);電容被用來儲存電荷,而電晶體則用以存取電容,不論是去讀取已儲存的電荷量,或是去儲存新的電荷。


字元線(wordline)一直與電晶體的閘極相連,以控制往電容的通道;位元線則與電晶體的源極相連,以讀取位元格內儲存的電荷,或是在寫入新的數值時提供位元格所需的電壓。這個基本架構很簡單且體積小,所以製造商可以在單一晶片上非常大量製造DRAM的位元格。


但其缺點是,單一電晶體不容易在其狹小的電容中保存電荷,電流會洩漏至電容或從電容中流出,導致電晶體漸漸失去定義完善的電荷狀態。但是這個問題可以透過定期更新(periodically refresh)DRAM記憶體來避免,也就是讀取DRAM記憶體的內容後再重新寫入。


有在專心閱讀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問題了,當電荷自電容中讀取出來時,電荷就消失了。但是在讀取DRAM位元格的數值後,該數值應該要再重新寫入,這也是為何DRAM取名含有「動態」一詞。



圖一 : DRAM位元格的示意圖
圖一 : DRAM位元格的示意圖

進入位元格陣列

多個位元格可以整合成如矩陣般的大型架構。多條字元線和位元線相互交叉,而每個交叉點都有一個位元格在處理資料。而對某字元線施加電壓就能選出所有相應的位元格,這些位元格則會將電流傳至各自的位元線。這些電流將微幅改變每條位元線的電壓,這個小改變會由感測放大器(sense amplifier)偵測出來。


感測放大器這種結構會將小幅增加的電壓放大成高電壓(代表邏輯1),並把微幅降低的電壓放大成零電壓(代表邏輯0)。它也會將各個邏輯數值儲存至一個多閂(latches)結構,也就是所謂的列緩衝區(row buffer)。列緩衝區的功能就像是快取記憶體,因為位元格內的數值在讀取時會消失,所以在讀取某條字元線上的數個位元格時,列緩衝區就會保存讀取而來的數值。


感測這個步驟本身就是緩慢的過程,而電容越小、位元線越長時,感測時間就會延長。這段感測時間也決定了DRAM的存取時間,而在過去幾十年間,DRAM的感測時間一直維持不變。每一代DRAM的可用頻寬增長,皆是透過在DRAM晶片上運用更多平行處理能力來實現,而不是由縮短存取時間達成。


但在深入探討這個議題前,我們先來看看如何運用這些位元格來建構記憶體系統。這裡談到的架構通常用於採用記憶體模組(memory module)的桌機系統。至於其他DRAM架構,它們並未採用模組的概念,但大多都能以相同的術語來描述其運作模式。


DRAM架構

在處理器上,有部份的邏輯電路是專門設計給記憶體控制器(memory controller)來使用,這些電路負責管理所有從CPU到主要記憶體的通道。


處理器可能有多個記憶體控制器,而記憶體控制器具備一個或多個記憶體通道(memory channel),每個通道包含一個指令或位址匯流排,以及一個資料匯流排(預設狀態下寬度為64位元)。


在該通道上,我們可以連接一個或多個記憶體模組,而每個記憶體模組包含一個或兩個秩(rank)。一個秩包含幾個DRAM晶片,這些晶片整合在一起就能在每個周期提供足夠的位元來填充資料匯流排。


在一般情況下,也就是資料匯流排為64位元寬且每晶片提供8位元的儲存空間(所謂的x8晶片),一個秩包含8個晶片。如果模組配有超過一個秩,這些秩會多工傳輸至同一個匯流排,所以不同秩不能同時向該匯流排傳輸資料。


每秩上的各晶片以相同速度同步運行,也就是說它們會一直執行完全相同的指令,且不能分開定址。這對接下來要說明的概念來說很重要:每個晶片包含數個記憶體庫(memory bank)—記憶體庫就是數個位元格所組成的大型矩陣,而位元格,如上所述,具備字元線、位元線、一個感測放大器以及列緩衝區。由於同一秩內的晶片會同步運行,所以記憶體庫一詞也可以指同一秩內的8個晶片上的8個記憶體庫。


在第一個案例,我們會使用「實體記憶庫」一詞,而在第二個案例,則偏好使用「邏輯記憶庫」一詞,但其實文獻資料並不總是清楚界定這些術語。


在介紹這些術語後,我們現在就可以來談談不同的DRAM架構和世代,以及它們如何奠基在彼此的架構上進行改良。我們一樣會先從個人電腦(PC)的常規DRAM模組談起。


DRAM標準

常規DDR

DRAM記憶體已經存在許久,但我們不會在此上一堂完整的歷史課。我們只會在開始討論雙倍數據傳輸率(double data rate;DDR)世代之前,先快速帶過單倍數據傳輸率(single date rate;SDR)記憶體。我們要了解SDR的重點,是其介面與資料匯流排的I/O時脈(IO clock)與記憶體的內存時脈(internal clock)頻率相同。這種記憶體受限於其內部記憶體的存取速度。


第一代DDR的目標是在每I/O時脈週期傳輸兩個資料字組(data word),一組在時脈升緣時傳輸,另一組則在降緣時傳輸。此傳輸模式的設計者採用了預取(prefetching)這個概念來實現將傳輸速率翻倍。一個被稱為「預取緩衝區(prefetch buffer)」的結構被插置在DRAM記憶體庫和輸出電路之間,這個小型緩衝區在每時脈週期、同一條匯流排上能夠儲存的位元數量,是原本SDR設計的兩倍。


就x8晶片而言,其預取緩衝區為16位元。我們將此稱作「2n」預取緩衝區。以讀取一整列DRAM的內存讀取週期來說,例如讀取一列包含2000行的數據,就會有很多資料能來填充該預取緩衝區。該緩衝區內也會有足夠的資料來填充匯流排,在時脈的升降兩緣分別傳遞一組字組。


這個預取概念也適用於DDR2架構,只是其預取緩衝區變成「4n」。如此,設計者就能將I/O時脈提升至內存時脈的兩倍,且在每周期內都能將資料匯流排填滿資料。以此類推,DDR3同樣將預取緩衝區的位元數翻倍(亦即「8n」),而其I/O時脈現在增至內存時脈的四倍。



圖二 : DDR的預取機制(source:synopsys)
圖二 : DDR的預取機制(source:synopsys)

但是,如此類推還是有個極限。將預取緩衝區的傳輸位元數再度翻倍以達到「16n」,意味著每個讀取指令中會有64個位元被傳遞至處理器16次,此資料量是一般快取行(cache line)的兩倍(快取行是處理器快取資料的基本單位)。如果只有一條快取行包含有用資料,那麼再去傳遞第二條快取行就會浪費很多時間和能耗。


因此,DDR4並未將預取的位元數翻倍,而採用了另一項技術,叫做記憶體分組(bank grouping)。該技術引進多組記憶體庫,每組都有各自的8n預取緩衝區,另有一個多工器負責從適切的分組裡選取輸出資料。如果控制器的記憶體請求能以交錯的方式發出,以連續請求來存取不同分組的資料的話,I/O速度一樣能成長一倍,變成內存時脈的八倍。



圖三 : 記憶體分組機制的示意圖。(source:synopsys)
圖三 : 記憶體分組機制的示意圖。(source:synopsys)

那麼接下來的DDR5會如何發展?其目標也是要將I/O速度翻倍。DDR5呢,計畫是引用一項已應用在LPDDR4的技術,我們稱之為通道分裂(channel splitting)。


該技術將64位元的匯流排分成兩個獨立的32位元通道。因為現在每通道只提供32位元的資料空間,我們就能將預取增加至16n,這就能將存取粒度提升至64位元組,剛好等於一般快取行的資料大小。如此增加預取的資料量就能再次提升I/O時脈速度。


當然,提升I/O時脈速度並不只是在每週期內以充足的可用資料填充匯流排那樣簡單,還要面對多種與高頻率訊號相關的挑戰,像是訊號完整性、雜訊與功耗使用的問題。這些挑戰可以運用幾項技術解決,例如晶片內建終端架構(on-die termination)、差分時脈(differential clocking),以及將記憶體與處理器進行更密切的整合。這些技術大多源自其他DRAM架構,也就是LPDDR和GDDR,但我們將更聚焦在一個整合的概念上。



圖四 : 各代DDR記憶體的規格比較。
圖四 : 各代DDR記憶體的規格比較。

LPDDR

LPDDR指的是低功耗雙倍數據傳輸率(low power DDR)。該標準的主要概念,一如其名,就是降低記憶體的功耗,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有很多種方法。


LPDDR和普通記憶體的第一個差異,在於它和處理器的連接方式。LPDDR記憶體與處理器緊密整合,不論是被焊接在主機板上,與CPU緊鄰,或是採用越來越普及的作法—以封裝層疊技術(package-on-package;PoP)直接堆疊在處理器上方(通常是SoC)。更加緊密的整合能讓連接記憶體和處理器間的導線電阻更小,進而降低功耗。



圖五 : 以封裝層疊技術進行整合的示意圖。(source:wikipedia)
圖五 : 以封裝層疊技術進行整合的示意圖。(source:wikipedia)

第二個差異則是通道寬度。LPDDR記憶體沒有固定的匯流排寬度,雖然一般來說最常見的是32位元。這個規格與普通記憶體相比算是較小,因而能節省能耗。


此外,LPDDR記憶體以較低的電壓運作,這也會大大影響功耗。最後一點,LPDDR藉由多種辦法優化記憶體更新這個步驟,像是依據溫度調適更新、局部陣列自行更新(partial array self-refresh;PASR)、深度省電狀態(deep power-down state)等,將LPDDR的備用功耗(standby power)大幅降低了。


我們現在不會深入探討這些技術,但基本上它們都必須犧牲部份的反應時間,以換取更低的備用功耗,因為記憶體在能夠回應請求前,需要一些時間從省電模式中「醒來」。


如上所述,不同代的LPDDR記憶體也採用了預取技術來增進性能。然而,LPDDR4是第一個引進16n緩衝區與通道分裂技術的標準,而LPDDR5預計會是第一個推出記憶體分組功能的標準。



圖六 : 各代LPDDR記憶體的規格變化。
圖六 : 各代LPDDR記憶體的規格變化。

GDDR

GDDR亦即繪圖用雙倍數據傳輸率(graphics DDR),其命名暗指該標準適用於繪圖晶片專用的記憶體。如今,這類記憶體在任何具備高頻寬需求的應用上都相當備受矚目,因為高頻寬就是其焦點所在。


GDDR記憶體也與處理器—也就是圖形處理器,密切地整合在一起,方法是將之焊接在PCB上。但GDDR記憶體並非直接放在GPU上方,因為這樣很難達到預定的電容,且在此情況下會很難降溫。


與傳統DDR晶片(例如32位元)相比,GDDR晶片的頻寬更寬,且每個晶片都直接連接至GPU,不須在一個固定64位元的匯流排上進行多工處理。也就是說,繪圖晶片上會有更多GDDR晶片,也就會有更寬頻的匯流排。


此外,由於這些晶片的接線不須進行多工處理,接線的頻率也提高了,就能進一步提升GDDR記憶體的I/O時脈頻率。透過使用更小的陣列與更大的周邊電路,記憶體內部的讀取速度變快了,I/O時脈速度因而提升,同時降低GDDR晶片的記憶體密度。


而更緊密結合記憶體與處理器也代表著,繪圖晶片的最終電容更加受限,畢竟與大尺寸GPU緊密整合的GDDR晶片數量最多只有12個。


為了提升記憶體頻寬,各代GDDR架構也採用與開發DDR時一樣的技術。第一代GDDR標準是GDDR2,該標準基於DDR;而GDDR3基於DDR2;接下來是GDDR4,因為這代幾乎不存在,所以略過不談;GDDR5則以DDR3為基礎,且一直到現在還是非常流行,GDDR5採用差分時脈,還能立即開啟兩個記憶體分頁(memory page)。


GDDR5X則是增進GDDR5性能的過渡版本,採用了具備16n緩衝區的四倍數據傳輸率(quad data rate;QDR)模式,但缺點是存取粒度變大了,但這對GPU來說不是大問題;GDDR6則將通道分裂開來,就像LPDDR4,這樣就能在同一匯流排上提供兩個更小的獨立通道,把存取粒度變小,實現具備16n緩衝區的QDR模式;沒錯,如此說來,GDDR6應該更適合叫做GQDR6。



圖七 : 各代GDDR記憶體的規格比較。
圖七 : 各代GDDR記憶體的規格比較。

(本文由愛美科授權刊登;作者Timon Evenblij(1)、Gouri Sankar Kar(2)為愛美科(1)系統記憶體架構師、(2)SCM/DRAM/MRAM等研究計畫的主持人; 編譯/吳雅婷)


相關文章
半鑲嵌金屬化:後段製程的轉折點?
進入High-NA EUV微影時代
跨過半導體極限高牆 奈米片推動摩爾定律發展
2024年:見真章的一年
小晶片大事記:imec創辦40周年回顧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AI驅動龐大資料生成 將迎來下一波雲端儲存需求挑戰
» MIT研發機器蜂 有望實現人工授粉
» AI 助力解碼基因:預測疾病風險的利器
» 世界經濟論壇聚焦微創神經介面技術 引領腦機互聯時代
» 貿澤與TE Connectivity和Microchip Technology合作出版重點介紹汽車分區架構的全新電子書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72.68.168.206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