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電子新貴不貴,該何去何從?
 

【作者: 歐敏銓】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8709】

走在內湖的這條科技街頭,一棟棟大樓氣派依舊,熙來人往的男女衣著仍然光鮮、臉上仍頂著科技人的驕傲,只不過,這群台灣新貴的優勢,正在快速地消減。


不過是七、八年前,台灣電子業湧現了一波的出走潮。這群人離開本業,不是因為做得不好,而是覺得口袋已深,想去做些自己更愛做的事,例如耕一畝田,或是開起民宿。


如今,物換星移,進入後PC時代,台灣電子代工產業在價值鏈中的地位不斷地往邊緣移動,使得過去的電子阿哥們人人自危,已深深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傳產化了,若不能提升、轉型,就只有被迫出走了。


前些年,中國企業還會倘開雙手歡迎台灣人才投入懷抱,但這樣的機會已不多了。因為硬體的技術已趨成熟,對岸的業者該學的大都已學全,不太需要台灣人過去「貢獻」了。以中國龐大的手機製造市場為例,聽說今年台灣業者還能分到一杯羹,但明年起,除了聯發科,恐怕很少台廠能夠打進他們已發展完整的本地供應鏈中。


怎麼辦好呢?台灣電子人才該何去何從?


近來年,筆者訪談過國內外許多有識之士,大家對於台灣電子業的前景大多感到憂心,但對於長久累積下來的硬體製造實力,卻仍懷抱信心,認為這是我們再返榮耀的重要本錢。


歸結大家的觀點,對於台灣電子人才的出路,大致可以提出三個可行的方向。


首先,當然是在本業上繼續努力,但必須為自己找到一些「獨賣」的價值。這個獨賣性的切入點有很多,可以是自主技術、Niche Market、創意發想、策略結盟、軟硬整合,或是常說的發展品牌與提供服務等。舉例來說,掌握一項獨特的材料技術,再結合製程技術的優化,就足以主宰、甚至引發一整個產業的革命。


然而,許多電子廠因規模過大及面對股價壓力,大幅度的決策轉換相當困難。這狀況對許多有想法的電子人才而言,無疑是非常鬱悶的。


目前,有一股潮流正在興起,很適合不得志的電子人去發展,那就是「微型創業」:只要有獨特的創意、技術,並看清特定的市場需求,就有可能找到一筆創投資金的挹注,甚至還能得到經營管理上的輔助。


這股微創的世界潮流,源自行動網路App的興盛,然而,這個市場已經過於擁擠,一些微創業者已將眼光轉向台灣,鼓勵透過軟、硬整合的創意思維來發想新的商業模式。畢竟,靠軟體賣錢或賺廣告費的門檻相當高,而實體性的產品銷售,只要賣出一個,就能有一筆收入。


最後還有一條路,那就是走出電子業,走回傳產業。事實上,一些食品、零售、金融、機具,或紡織等個股,近來的表現比電子業還要亮麗。這點出一個道理:生活性的產業永遠不會夕陽化,只會隨時代而脫胎換骨。


電子人出走到傳產業,或許能帶來更多的刺激,例如國際化的視野、管理方式與快速因應市場的彈性思維。「傳產科技化、科技傳產化」,或許是最有可為的一條路。


相關文章
以數位共融計畫縮短數位落差
智慧無線連結:驅動現代生活與未來創新
感測器融合:增強自主移動機器人的導航能力和安全性
生成式AI為製造業員工賦能
IEK CQM估製造業2025年成長6.48%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資策會通過ISO 17020國際認證 助半導體與電子製造業突破資安挑戰
» 工研院SiC技術亮相日本 助攻電動車產業升級
» MIT新創公司革新能源技術 以低成本地熱煉氨
» 微波技術革新氫能生產 韓國研究團隊大幅降低製氫門檻
» 探索黑洞的新視角 臺灣師大與中研院天文所助力事件視界望遠鏡新發現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72.70.130.179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