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培養SoC時代的系統觀整合能力
太欣半導體資深副總經理蔡榮烈:

【作者: 廖專崇】   2004年12月04日 星期六

瀏覽人次:【4103】

本社社長黃俊義(以下簡稱黃):太欣半導體是國內高科技產業中歷史相當悠久的一家公司,與國內的半導體產業發展時間相當,可否先請副總經理聊一聊太欣的發展歷程,包括其中的幾個轉折?


太欣半導體資深副總經理蔡榮烈(以下簡稱蔡):太欣成立的時間在國內發展半導體產業的萌芽期,創辦人是當初送到國外受訓的工研院電子所菁英,所以太欣算是台灣第一家IC設計公司,發展的歷史就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國內IC設計產業成長的歷程,相對於目前多數台灣IC設計公司都是成立不到10年,沒有經歷多次半導體產業景氣循環洗禮,太欣在這方面則擁有很多寶貴的經驗。


也因為太欣成立的時間很早,國內IC設計產業競爭程度不若現在,所以在發展的初期,我們可以吸引到許多優秀的人才,也在許多產品、技術上例如8bit MCU、LCD Controller等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再配合全球與國內的半導體產業成長,確實也創造了幾次高峰,不過隨著國內IC設計產業的發展,也有部份人才因此而流失,在公司內部也形成若干斷層,部分技術無法銜接,管理與產品的延續都出現困難。


《圖一 太欣半導體資深副總經理蔡榮烈》
《圖一 太欣半導體資深副總經理蔡榮烈》

技術整合發展策略

黃:半導體發展的速度相當迅速,包括製程的微縮、電路的集積度、設計方法與市場應用等都有大幅的進展與改變,最近幾年SoC(System on Chip;系統單晶片)的概念,更是大為風行,以太欣一路走來所累積的經驗,在未來幾年產品與技術發展的方向為何?有哪些具體的策略?


蔡:IC設計的發展自從SoC的概念提出之後,獲得市場的一致認同,所以SoC可以說是半導體產業相當重大的趨勢,我們當然也非常積極地朝這個方向發展,而整個策略上的規劃則是從四~五年前就開始了;產品部份,目前發展的重點有兩個,除最早的MCU與音效的產品之外,也積極投入在DSC、USB 2.0與LCD TV等領域相關的高度整合產品上,與過去太欣發展的策略相較,我們在產品整合度上投注了很大的心力,並且盡量從系統的角度提供客戶完整解決方案。


而太欣在美國也透過併購的方式,建立了一個高素質的IC設計團隊,以建立我們技術上最前瞻部份,而難度較低的技術或者較成熟的產品大部分還是透過台灣的研發團隊來完成,進入SoC的時代,整合確實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另外最近這幾年來IC設計技術的進展更甚於過去,包括演算法、設計方法學等都有重大的變革,以台灣整體IC設計產業的實力來說,在硬體設計上與國際級頂尖大廠或SoC的目標差距不遠,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在韌體(Firmware)部分,還需要相當程度的努力,而且SoC牽涉到系統整合,這部份的軟體能力將會越來越受重視,也是產品差異化,凸顯價值的地方。


極大化強勢競爭力

黃:太欣悠久的歷史帶來許多經驗與優勢,但是相對而言也有部分包袱與壓力,面對不分國界的產業競爭,包括技術、價格、服務等,都是全面而高強度的競爭,個別區域的先天優勢已不存在,貴公司在面對這樣的現象時,如何凸顯自身的特點,並進一步強化競爭優勢?


蔡:未來幾年,半導體產業追求SoC的趨勢不會改變,在大部分的應用當中,尤其是成長最為迅速的消費性電子產品,發展SoC將更為積極,但是在SoC時代,每一個領域都只有少數產品可以在市場上獲得成功,多數的廠商都沒有機會,所以在產品與技術的發展上,必須要有清楚的策略選擇,包括品質、成本、客戶支援等都是很重要的一環,而這些都只是成功的必要條件,還需要配合其他客觀的條件,這也是我們在投入這個重大發展時,花費很長時間而且相當謹慎的原因所在。


而就太欣本身來說,要把系統化的零件都放到一個晶片當中,當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IC設計領域不斷地有新觀念推陳出新,台灣在系統設計上的人才相當缺乏,面對半導體產業產品生命週期的縮短,我們會利用借力使力的方法,從外部取得部分IP,或者與其他的廠商合作,發揮各自的專長,可以在產品上市時程與市場競爭力上,獲得一定程度的助益。另外,太欣在財務方面,藉著長期奠定下來的基礎,很穩健、健全的支持公司的發展。不過卻也因為部分錯誤的決策,而喪失了一些機會,但是這些都成為太欣往後發展寶貴的經驗,避免重蹈覆轍,錯失市場機會。


黃:延伸競爭力的問題,IC設計公司最重要的競爭力來源就是人才,您剛剛也提到具有系統觀,可以從事系統級設計的人才很缺乏,而最近幾年高科技產業中,人才的流動率相當高,若是沒辦法吸引到高素質的人才,就不會有任何發展的可能。對此,您有何看法?太欣又有何實際的作法?


蔡:對於人才的招募與培訓,太欣過去也承受了幾次高人口流動率所帶來的苦果,人才流動的結果也造成技術能力的流失,而國內高科技人力市場的流動,又因為高科技產業分紅配股的結果,造成只有少數明星級的公司容易招募到好的人才,在股價上沒有突出表現的公司,很難吸引到好的人才。即使透過長期培訓,只要公司沒有足夠的誘因,也隨時都可能失去辛苦培訓的人才。


因此,我們希望能夠透過其他方式,包括公司的文化、環境的改善等方面著手,來吸引優秀的人才加入,目前太欣在基層工程師上,雖然有缺乏,但是依然保有一定的研發能量;短時間內最需要的就是中階管理人才,有能力整合各部門的工作,我前面也有提到,SoC的發展重點在於整合,除了同質性的技術整合之外,硬體、軟體與韌體的整合,更是能不能彰顯產品價值的關鍵,這些不同類型的技術開發之間,需要透過充分的溝通、合作才能加以整合,也就是所謂的系統觀。


靈活運用核心價值

黃:可程式化(Programable)的技術發展伴隨著SoC的發展而興起,可程式化元件在未來的半導體產業中,將扮演起更加關鍵的角色;另外,發展SoC所需要的IP數量與種類驚人,所以許多人也認為IP的重複應用(Reuse)是相當重要的,其中需要培養的能力有哪些?可以達成什麼效果?


蔡:首先,我必須說明一個公司要成功,除了財務狀況的穩健之外,還要有高素質的人力、完善的教育訓練、同時要明確的定義產品與技術走向,也就是在抓住市場市場走向的同時,還要認清公司的核心價值。發展SoC並且結合可程式化技術,是相當正確的方向,但是這並不是一蹴可幾的,技術層次可以說相當高,以目前的狀況來說,差距還太遠,不在我們中短期的發展規劃中。


再者,IP的重複應用確實有助於SoC的開發,這部份目前我們也透過許多方式在進行,包括與設計服務廠商的合作,他們扮演的角色就類似我們的軍火彈藥庫,可以提供我們在開發產品時,自身缺少或與核心技術差距太多的IP,透過與這類廠商的合作,不但可以縮短鏟品開發的時間,也因為設計服務廠商通常與晶圓代工廠關係密切,熟悉晶圓製造流程,對於產品上市時程的掌握與投產的順利都有相當的幫助。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由於設計服務廠商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一方面由於國內廠商與設計服務公司合作的情形越見普遍,所以產品同質性也有越來越明顯的現象,必須強化產品的差異性與應用多樣性,才不會陷入市場的惡性競爭。


黃:對於國內的IC設計廠商來說,要保持長期的成功是相當不容易的,所以常常出現所謂的「一代拳王」,許多過去曾經在市場上獨領風騷的廠商,在明星產品退色之後,公司的表現也跟著失色,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如何在大環境的觀察與公司內在能力的培養兩方面,讓公司可以平穩發展,甚至長時間站在浪頭上?


蔡:SoC的開發需要投入的時間很長,投入的研發人員也多,金錢更是以億來計算,沒有足夠的規模,根本無法支持,對於目前大多數台灣的IC設計廠商來說,有條件發展SoC的廠商屈指可數;因此,產業合併是一條可行的道路,或者以策略聯盟的方式,將具備不同能力的廠商水平整合,貢獻各自的技術整合出一個SoC,除此之外,政府也可以透過若干機制,提供良好的後援,讓廠商可以專心發展技術,才能將台灣整體IC設計產業的實力,加以提昇,也帶動國內產業的轉型與升級。


至於在國際環境上,則是屬於比較難以掌握的部分,全球化的發展讓各別廠商對於自身產業的趨勢越來越難掌握,任何一個小型單一事件都有可能造成連鎖反應,行程全球化的景氣反轉,對於我們來說,產業趨勢與方向的掌握並沒有太大問題,但是若是有變數發生,相信大家都沒辦法掌握,只能在公司體質與應變能力上不斷強化,不能再像過去以被動的方式來處理外在的變化,而需要以更積極、主動的態度面對外在環境所帶來的挑戰,才不會在面臨變局時顯得慌亂而手足無措,只是這部分能力的培養,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必須從公司內部深層的企業文化做起,也是我們中長期發展上一個重大的方向與期許。(整理/廖專崇;攝影/振漢)


相關文章
ChipLink工具指南:PCIe® 交換機除錯的好幫手
氫能競爭加速,效率與安全如何兼得?
智慧製造移轉錯誤配置 OT與IT整合資安防線
創新光科技提升汽車外飾燈照明度
以模擬工具提高氫生產燃料電池使用率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鴻海科亮相台灣太空國際年會 展現低軌衛星實力
» 荷蘭政策專家:科技巨頭正在改變世界的政策與民主
» 感測器+機器人+視訊 運用實時監控助農民精準播種
» 工研院攜手產業 推動電動物流車應用
» 麗臺攜手雙和醫院於2024醫療科技展揭3大展出亮點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08.162.216.235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