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次:【5090】
近十年來,台灣的IC設計業以其高成長性吸引著全球的目光。台灣IC設計業產值由1994年的124億新台幣,大幅躍升至2003年的1902億新台幣,年複合成長率高達35%,成為台灣產業中的明星。
當台灣的IC設計產業逐漸在國際上大放光芒之際,如何提高台灣所設計出來IC產品之附加價值,已成為國內產官學研共同關注的議題。由於專利的獲得需具備有產業利用性(Industrial Applicability)、新穎性(Novelty)與進步性(Inventiveness)三要件,於是藉由專利的角度觀察,將可略窺台灣IC設計業研發的方向與成果。此外,相較於國際大廠,台灣IC設計業者取得的美國專利件數仍嫌不足,主要原因在於台灣以產品研發為導向,在創新技術研發上著墨不多,且業者仍以快速追隨者自限。
國際專利制度現況簡介──美國
世界各國一般均有其專利商標制度,但由於美國為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於是其專利的統計與分析便具有相當的指標意義。美國專利包含三種不同專利類型:發明專利(Utility Patent)、新式樣專利(Design Patent)與植物專利(Plant Patent)。國內IC業者主要申請的專利類別為發明專利,其保護年限為申請日起二十年,總共需繳納五次費用:申請費770美元、專利核准時領證費1330美元、獲准後第三年半繳交第一次維護費910美元、獲准後第七年半繳交第二次維護費2,090美元、獲准後第十一年半繳交第三次維護費3220美元。由於所費不貲,美國專利商標局另給予小規模個體(Small Entity)專利費用減半的優惠,適用對象包括非營利機構、少於500人之企業與獨立發明人。
《圖一 2003年取得美國專利件數前十大公司》 |
<資料來源:USPTO,2004/01;工研院IEK,2004/03>
美國專利與商標局(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USPTO)於2004年1月12日公佈的2003年取得美國專利件數前十大公司,如(圖一)所示,藍色巨人IBM仍蟬連美國專利取得件數的冠軍。若以國家別觀察,台灣僅次於美日德,全球排名第四,南韓則以100篇左右的差距緊追在台灣之後。在台灣每年取得的4000餘篇專利中,有高達上千個專利權人,代表台灣業者對投入研發專利相當有興趣,但能量集中於少部份廠商手中。2003年台灣取得美國專利件數最多的專利權人為鴻海精密,以近500件居冠,其次為台積電與工研院,分別為400餘及200餘件。相較於國際大廠的專利件數,台灣在專利研發的質與量上仍應持續努力提升,以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專利糾紛。
台灣IC設計業專利趨勢分析
透過檢索資料庫統計台灣IC設計業者歷年於美國專利商標局所取得的專利,與台灣IC設計業歷年的產值觀察,如(圖二)所示,台灣IC設計業者取得美國專利的件數亦伴隨產值逐年高度成長。
《圖二 歷年台灣IC設計業產值與取得美國專利件數》 |
<資料來源:工研院IEK,2004/03>
若以國際專利分類碼(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s;IPC)來觀察台灣IC設計業者的研發成果與趨勢,(表一)為歷年台灣IC設計業者取得美國專利之IPC三階統計結果。其中最多件專利的是G11C,其分類為靜態儲存裝置,包括DRAM、SRAM與NVM之讀取、寫入、定址、控制等相關技術。其次為G06F,其分類為數據資料的處理、輸出入、匯流排等相關技術。第三為H01L,其分類為半導體製造相關技術。第四為H03K,其分類為脈衝技術,包括產生、計數、放大、耦合等邏輯電路技術。第五為H03M,其分類為編碼與解碼技術。
《圖三 歷年所有台灣IC設計業者取得美國專利之IPC三階統計》 |
<資料來源:工研院IEK,2004/03>
自申請美國專利到審核通過公告約需18個月,也就是說2003年公告的專利,約為2001下半年至2002年的研發成果。由於國內IC設計業者在歷經2001年的全球不景氣後,紛紛展開一波新的佈局,尤其是在數位家庭以及行動運算蔚為潮流下,有相當多的業者朝消費性與無線通訊方面發展,可以預期的是在不斷投入新領域的研發下,台灣IC設計業在未來數年內,獲得美國的專利件數仍將持續成長。
不同類別專利案件數互有消長
台灣IC設計業的研發趨勢與依IPC分類之歷年專利數量息息相關,如(表一)所示,2003年G11C的專利件數較2002年滑落,且專利集中於Flash,這與近年來DRAM與SRAM記憶體設計業者遭遇的景氣低迷有關。
《表一 依IPC分類之歷年專利件數》 |
G06F則維持高度成長,主要專利權人仍為晶片組業者,專利集中於匯流排與記憶體的定址或配置,雖然晶片組的產值近年未有大幅成長,但卻是專利訴訟的一大戰場,尤其是Intel CPU與匯流排技術仍不斷推陳出新,相關晶片組業者勢必持續申請新專利以為因應。至於H01L未來將略為滑落,專利趨勢由半導體製程(H01L21)轉向類比所需的半導體RCL元件(H01L29)與封裝或ESD(H01L23)相關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H03M與G11B,尤其是ADC/DAC相關技術(H03M1)、檢錯技術(H03M13)與以光學方法記錄或再生技術(G11B7),均為DVD之關鍵技術,預估此類專利件數將因多家業者投入而持續增加。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G05F,目前國內業者主要專利技術範圍包括Voltage Generator/Regulator,在電源管理愈來愈受重視下,此類專利件數預估也將增加。
IC設計產業的競爭是無國界的,觀察(圖四)所示之國際IC設計大廠歷年取得專利件數統計可知,國內IC設計業者的確需要正視專利的議題。姑且不論引證率或授權收入等更深入的專利品質分析,單就專利件數而言,Qualcomm或Xilinx歷年所公告的專利件數均幾近為國內所有IC設計公司之總和。由此可見國際大廠無不想盡辦法撒下專利網,除避免他人侵害其研發成果外,亦可增加專利訴訟時之籌碼。
《圖四 歷年國際IC設計大廠取得美國專利之件數》 |
<資料來源:工研院IEK,2004/03>
當半導體製程進展到90奈米以下,IC設計的概念與以往將大不相同,例如在時序分析、功率分析、訊號整合以及封裝的覆晶與PCB對信號的影響,這些在未來的奈米時代都將成為IC設計的關鍵議題,亦為國內IC設計業者未來提昇競爭力的關鍵機會,也將是未來專利佈局的重點。
由專利角度觀察新興產品機會
統計專利的件數除了可以作為研發能量的指標外,亦可運用來觀察某個產品發展的技術生命週期。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如(圖五)所示:
(1)技術萌芽期,投入的廠商不多,產生的專利數量也少;
(2)技術成長期,當產業技術有所突破或市場價值出現時,由於相關業者競相投入,專利的數量與專利權人的數目將急遽上升;
(3)技術成熟期,當市場與技術幾達飽和時,投入研發的資源將逐年降低,於是專利的數量與專利權人的數目同步滑落;
(4)技術瓶頸期,每年僅有零星專利作部份技術的改良,已無可待突破之新技術。
以圖五之CCD Image Sensor為例,1988年以前屬技術萌芽期,1989至1996為技術成長期,1997年後則屬技術成熟期。依目前市場觀察,由於CMOS Image Sensor在良率與畫素上不斷有新的突破,預期CCD Image Sensor將邁入技術瓶頸期。
《圖五 CCD Image Sensor專利趨勢圖》 |
<資料來源:工研院IEK,2004/03>
以下舉CMOS Image Sensor與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為例,概略探討其專利的趨勢以及領導廠商之專利佈局。
觀察(圖六)可知,目前CMOS Image Sensor正處於技術成長期,有相當多的業者投入此技術研發,對市場的期望與企圖均非常強烈。但對即將投入與已投入之業者而言,運用國際專利分類碼(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s;IPC)來分析競爭者的專利佈局,是決定研發方向時相當重要的一環。
《圖六 CMOS Image Sensor專利趨勢圖》 |
<資料來源:工研院IEK,2004/03>
(圖七)為主要CMOS Image Sensor的專利權人,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數的專利掌控在半導體製造商與IC設計公司手中。Hyundai、TSMC、UMC、Tower與Hynix的專利均分布於H01L(半導體裝置);Foveon的專利則以H04N3(CMOS Image Sensor的掃描與電壓控制)為主,亦有佈局H01L(半導體裝置)相關專利;至於OmmiVision則除了H01L(半導體裝置)外,在G06K(Sensor的資料讀出)也有佈局。
《圖七 主要CMOS Image Sensor專利權人》 |
<資料來源:工研院IEK,2004/03>
對新進者而言,因CMOS Image Sensor現處於技術成長期,首先應先深入分析自身的技術能力與目前公告與申請中的專利,以避免誤觸他人專利引起未來不必要的專利權糾紛。CMOS Image Sensor的關鍵技術除了半導體製程外就是整合度與分辨率,在扣除半導體製程相關專利後,如(表二),其實在整合後段訊號處理的部份,如提高畫質、電壓控制與感應、類比數位轉換方面,有意投入的國內IC設計公司可配合本身研發能量進行專利佈局。
《表二 CMOS Image Sensor主要IPC分類歷年專利件數》 |
另一個新興的產品為LCoS,如(圖八)所示,目前處於技術萌芽期,每年公告的專利數並不多,每個專利權人擁有的專利件數亦不多。觀察LCoS的專利權人研發動態,首先發現Intel擁有最多的LCoS專利,其中有二件專利屬於G02F1(控制來自獨立光源之光的強度、顏色、相位、偏振或方向之器件或裝置),而H01L(半導體裝置)與G02C(光學防護,抗反射)的專利各一件。由於Intel在LCoS技術萌芽階段即已投入研發,這也相當程度反映出面對即將引爆的數位電視商機,在TFT LCD、電漿、LCoS等眾多技術中,也唯有採用LCoS技術的數位電視,能為晶片商創造出較高的利潤。這也難怪Intel強力主推LCoS,並在2004年二月的英特爾開發者論壇(Intel Developer Forum;IDF)中,宣示進軍LCoS領域的決心,並公佈上市時程。
《圖八 LCoS專利趨勢圖》 |
<資料來源:工研院IEK,2004/03>
若以LCoS的IPC分類觀察,如(表三)所示,可以發現由於LCoS正處於技術萌芽期,除了G02F(控制來自獨立光源之光的強度、顏色、相位、偏振或方向之器件或裝置)因為是LCoS的核心技術,其餘的IPC分類均只有幾篇零星專利,相信這也給有意進入者一個絕佳專利佈局的機會。
《表三 LCoS之IPC分類歷年專利件數》 |
結論與建議
在未來的IC產業隨數位家庭由概念走向實現之際,3C的整合勢必成為顯學,當原本的資訊、通訊、消費性已無法用來區隔業者的目標市場下,產品的同質性將大幅增加,也意味著未來的競爭將愈來愈激烈。
預先做好專利佈局與策略規劃將是因應激烈競爭市場的不二法門,在擬定研發方向前就須做好該技術相關的專利研究,除了可作為攻擊用的關鍵性專利外,針對市場上技術領先者準備一些防衛性專利也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當市場進入高度成長時,具備關鍵專利的大廠勢必運用專利訴訟來打擊浮上檯面的競爭對手,以達到阻嚇競爭者持續以低價進入市場,如此才能維持產品的一定利潤。
在進入數位家庭時代,有相當多的新技術,也有相當多的技術整合瓶頸有待突破。台灣IC設計業以往著重於產品研發,對技術研發稍嫌薄弱,在國際大廠紛紛祭出低價競爭與專利訴訟二大法寶下,國內業者在看好某項新興產品,並準備積極投入研發資源前,更應審慎評估對手的專利佈局以免誤觸專利地雷。此外,經由專利來觀察技術生命週期,也是評估是否值得投入研發資源的重要指標。
近年來屢屢有專利訴訟在IC設計產業上演,除了突顯專利佈局的重要性之外,也宣告IC設計業揮別高毛利,進入激烈競爭的時代。於是對國內IC設計業者在專利佈局上的建議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