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IC供應商來說,新製程的導入,就代表競爭力的再升級,因為製程的改善直接帶來成本下降、尺寸縮小與耗電量降低等,不過許多前車之鑑卻顯示,想藉製程轉換取得市場主導權或拉大競爭差距,如果不能順利跨越轉換門檻,反而會因此失去原先的優勢。近期多數DRAM廠在90奈米(nm)製程遭遇挫折,最後的贏家可能就只有最早轉換成功與待製程穩定後才投入的廠商;同樣的現象,在PLD與繪圖晶片這樣兩強相爭的市場,也發生過類似狀況,廠商在專注前瞻競爭力時,或許也該確保無後顧之憂。
一般廠商在市場景氣高點或取得競爭優勢時,都算是處於公司營運的高峰,因此投資也通常出現在這個時候,半導體產業通常都有景氣循環,尤其DRAM產業的景氣循環更是讓人又愛又恨,7月開始DRAM的價格又出現另一波往上的動力,許多廠商對於投資的態度更為積極,經歷前一波晶圓尺寸由8吋提升到12吋的過程,此次投資多數廠商將重心放在製程的改良,隨著DDR2主流地位的確定,順勢將0.11微米的製程轉進到90奈米。
這樣的發展趨勢在短短幾個月內蔓延開來,90奈米製程的轉換又成為DRAM產業另一波淘汰賽,最早讓該製程可以穩定量產的廠商似乎注定成為DDR2 90奈米世代的贏家,不過最近就有新聞報導指出,幾乎全部的DRAM廠商,在進行製程轉換時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技術瓶頸,連技術與市場都佔據龍頭地位的南韓三星電子(Samsung),都傳出90奈米製程良率遲遲難以提升的困境,更遑論其餘技術較為落後的廠商,甚至會出現連導入都有問題的情況了。
...
...
使用者別 |
新聞閱讀限制 |
文章閱讀限制 |
出版品優惠 |
一般使用者 |
10則/每30天 |
0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
VIP會員 |
無限制 |
25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