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CTIMES編輯群解析2025趨勢
 

【作者: 編輯部】   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瀏覽人次:【522】

每年的一月,CTIMES編輯群們針對自身所關注的領域,提出各自對於科技產業的觀察心得與看法。今年AI應用在各產業所發揮的影響力更甚於以往,為產業增添許多的新變數,並持續為產業造就出更多的樣貌。


2 奈米領航!2025 年半導體產業進入GAA世代

【副總編輯 籃貫銘】


圖一 : 副總編輯 籃貫銘
圖一 : 副總編輯 籃貫銘


再一次,世界局勢又走到了一個詭譎多變的時刻。隨著川普政權的上台,美國這個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也是諸多問題的根源),即將展開一連串的新政,它可能讓一切更加動盪,但也有可能讓許多的棘手難題,被瞬間弭平。但不管結果如何,起伏與鉅變絕對是2025年可以預期的景象。


政經局勢詭譎 科技趨勢明確

而台灣的科技業,特別是半導體產業,早已是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一員,自然不可能置身於國際事務之外,世界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台灣的產業造成或大或小的影響。尤其台灣位處地緣政治的敏感地帶,任何的風吹草動都也會帶來程度不一的漣漪,而這就是今年台灣產業發展的最大挑戰-更難以評估的政治風險。


儘管聽來令人沮喪,特別這種操之不在我的局更讓人頗無力,但不得不說,這其實就是當今世界的常態,畢竟才落幕不久的COVID-19疫情就狠狠地替上了我們這一課。


雖然市場面變幻莫測,但在技術的演進,以及人們的需求面上,就顯得篤實許多。因為科技鮮少可以日進千里,多是要按部就班來前進,而且有跡可循才能複製擴大,這是非常務實的過程。耕耘多少,收穫就多少;至於人們的需求雖有短期的起伏,但長期對生命的永續和幸福的追求是不會改變的。


因此裝置與應用的持續推陳出新是我們絕對可以期待的,而從前幾年累積的成果來看,今年應該是會有一番新氣象:智慧車、智慧穿戴、生成式AI、機器人、醫療科技,預料將會是2025年重要的市場動能。


半導體產業:2奈米製程與先進封裝

在2025年的半導體產業發展上,最值得期待的,莫過於台積電2奈米製程的推出。這是半導體製造史上的重大轉折,因為它宣告了一個新的世代的開始,也就是GAA,或者說NanoSheet電晶體架構的來臨。


這個新架構的優勢十分明顯,就是讓半導體電晶體製程得以持續微縮,並帶來了更好的效能表現,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了節電性能。但NanoSheet是個十分複雜的新製程,我們從三星的苦手和台積保守,就可以看出一般。而它實際在裝置應用上的表現仍值得我們期待和觀察,更重要的,就是它的經濟價值是否配得起它的高貴身價。


另一個半導體發展的亮點,則是先進封裝。而它令人期待的面向,則是在實際的經濟效益上,也就是技術更成熟、產量更大,同時導入的應用也更多,直白的說,就是真正替半導體公司帶來營收的項目。


當然這裡面AI仍是最主要的驅力。因為它涵蓋了高性能處理單元與記憶體的整合、高速傳輸、功耗與體積的優化,這都是AI應用與相關晶片所面臨的一大挑戰,而先進封裝就是眼前最好的解方。


顯示技術:Micro LED 蓄勢待發

至於在顯示技術方面,我們一等再等,又等,的Micro LED「似乎」在2025年可以迎來一個較具明顯的成長契機。儘管Apple未如預期在去年推出相關的產品,汽車製造商也仍在評估和測試在車用顯示上的可行性,AR/VR也仍偏愛OLED顯示。


但事實上,Micro LED技術本身與相關的產業鏈仍不斷的成熟與茁壯,我們從錼創不斷提升的營收就可以得到印證,即使在艱難的2024年,仍有一個接近20%的成長,可見Micro LED即將進入起飛期。而推動的驅力,仍會是目前的主流項目,也就是大尺寸顯示;至於穿戴裝置方面,可能會有生力軍加入,但仍不會有太多的出貨,汽車則要更晚一些。


AI加持、6G暖身 2025年的通訊產業好戲不斷

【資深編輯 王岫晨】

圖二 : 資深編輯 王岫晨
圖二 : 資深編輯 王岫晨

5G的快速推廣到6G的未來展望,通訊產業也將經歷深刻的變革。5G被認為是改變通訊產業的關鍵。相比前幾代通訊技術,5G在數據傳輸速度、連接密度和延遲方面都有了顯著的提升,能夠支持更多的應用場景,包括自動駕駛、智能家居、遠程醫療等。然而,5G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特別是在毫米波應用方面遇到了不少挑戰。


毫米波頻段雖然能夠提供極高的數據傳輸速率,但其傳播特性導致信號衰減嚴重,需要更多的基站來保障覆蓋範圍。此外,毫米波對天氣、建築物等環境因素敏感,這使得其在現實應用中面臨諸多困難。這些挑戰限制了毫米波在大規模商用中的應用,使得5G技術在部分地區的推廣速度放緩。


雖然5G尚未全面普及,6G的研究和探索已經開始。6G被認為是下一代通訊技術的代表,能在多個方面超越5G,實現更高的數據速率、更低的延遲和更高的連接密度。低軌衛星在6G的應用引發了關注,這被認為是解決地面通訊基礎設施不足的重要手段。


低軌衛星具有全球覆蓋的潛力,能夠為偏遠地區和海上等難以覆蓋的地方提供穩定的通訊服務。然而,從目前5G毫米波應用的情況來看,低軌衛星技術在實際應用中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衛星的生產和發射成本高昂、空間碎片問題嚴重、頻譜資源分配複雜等。這些問題需要在6G技術研發的過程中逐步解決。


AI加持下的2025通訊產業發展

2025年,5G技術將進一步成熟,更多國家和企業將加速部署5G專網,滿足智慧工廠、遠端醫療和自駕車等低延遲、高可靠性的應用需求。同時,6G的早期研究與標準化進程將成為產業焦點,特別是在太赫茲頻譜、AI加持的網路管理以及無線通訊與感測融合等領域。


低軌道衛星(LEO)的快速部署,將在2025年進一步推動全球互聯網覆蓋,尤其是在偏遠地區和海上場景。VSAT(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將為企業和政府提供高效的數據傳輸解決方案。由於衛星與地面網路的融合技術逐漸成熟,無縫的全球連接服務將成為新興商機。


隨著智慧城市、工業物聯網(IIoT)和智慧家庭應用的增加,物聯網通訊技術將呈現多元化發展。除現有的LTE-M和NB-IoT外,非授權頻譜技術如LoRa和Sigfox將繼續擴大應用領域。同時,Matter標準的普及將推動智慧家庭設備的互通性,進一步促進IoT生態系的整合。


AI和機器學習技術在通訊網路中的應用將更加廣泛,尤其是在資源分配、流量管理和異常檢測等方面。通訊服務提供商將採用AI驅動的自動化網路運營,以提升網路效率並降低運營成本。此外,AI將在即時分析與優化通訊體驗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2025年,量子密碼學和量子通訊技術的實驗應用將繼續增長,為高安全性通訊提供新的解決方案。由於數據安全性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企業和政府將投入更多資源研究量子密碼協議和量子密鑰分發(QKD)的商業化應用。


隨著全球對碳中和的關注升溫,通訊基礎設施的能源效率成為焦點。業界將採用更高效的網路設備,並探索再生能源供電方案,如太陽能基地台。此外,綠色通訊技術(Green Communications)和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將幫助企業減少碳排放,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總結來看,2025年的通訊產業將進一步邁向智能化、綠色化和全球化,依然好戲不斷。企業需積極把握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的動態變化,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工業5.0後浪推前浪 期待2025再掀永續智造革命!

【資深編輯 陳念舜】

圖三 : 資深編輯 陳念舜
圖三 : 資深編輯 陳念舜

經歷2018年美中貿易戰、科技戰,以及後續長達3年的(2019~2021)年COVID-19疫情、2022年俄烏戰火迄今,雖讓曾在2013年開始引領工業4.0浪潮的德國,至今仍無法擺脫經濟連年衰退的困境。所幸有疫情期間接續數位轉型、淨零排放浪潮,加上2023年橫空出世的生成式AI,都讓工業5.0開始在這段時間萌芽,也可望涵括2025年永續智造發展趨勢


由於疫情期間驅動數位轉型發展快速,開始對於傳統機械從產品設計、製造、檢測到維運服務造成衝擊;加上地緣政治衝突,造成全球供應鏈重組更形破碎,在2025年川普再度上任後更形加劇。製造業在加快部署在地生產同時,還須善盡ESG社會責任,符合當地法令、環境、人員工作機會與價值,以確保企業永續營運。


包括歐盟執委會也率先提出「工業5.0」倡議,便希望除了重視經濟成長與就業外,還能實現圍繞「以人為核心」、「永續性」、「韌性」等3大社會責任的未來生產體系。由傳統專家主導的鑑別式AI邁向民眾聊天通用的生成式AI,並落實導入於百工百業,更是體現工業5.0情境「以人為本」的關鍵技術。


迎接淨零永續趨勢 供應鏈管理有備無患

且隨著台灣碳費、歐盟碳稅制度都已陸續上路,勢將涵括範疇1(直接)~範疇3(間接,用電、供應鏈)全方位減碳成效,以免企業未來蒙受用電價/量不穩或出口碳稅的鉅額代價;加速回收投資報酬,最終可形成零/負碳循環經濟下的有價資產。


現今機械產業綠色轉型意涵,包含推動企業本身加速轉型,需要在生產、營運方面降低材料、能源和資源消耗;且在供應鏈管理上,推動上游供應商共同減碳;提供全產品生命週期低能耗與碳排的低碳設備及整合應用方案,以協助下游產業客戶,達成淨零排放目標。


因此,企業應優先考慮供應鏈透明度,並投資於區塊鏈與AI等創新技術,來提高供應鏈的可見度與可追溯性,確保所有供應商、承攬商都能遵循道相關道德規範與法律標準。


打造「人形機器人」形塑多功任務場景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具備人機協作、自主移動能力的機器人(AMR)已逐漸成為新興產品,透過結合智慧感測、AI,提升效能與操作能力;並使應用場域由製造,擴及醫療、服務、公務、防救災應用,提高總體生產力,甚至可能衍生出AI人形機器人商機。


惟若首要考量到成本議題,除了市場規模還需商業模式,產品才會普及。倘若未來AI機器人要能解決作業人員短缺的問題,「它必須要做到像我們(人類)一樣聰明、具備多功能性,不能像現在的機械手臂只做重複性動作。」除了串連硬體、建構平台,讓生成式AI得以運作,還需要針對客戶需求寫出相應的軟體作為關鍵輔助因子。


從2024年全球發表更新的人形機器人產品,可發現隨之逐步拓展到工業、商業場景,正朝向多元形態發展。即除了2大類型:雙足+雙臂、輪式+雙臂之外,還有大模型+機器人的「具身智慧(Embodied AI)」趨勢已浮現,吸引美國網路科技大廠皆以軟體布局。


透過如Microsoft GPT-4、Google PaLM-E、NVIDIA Isaac Sim等大語言模型和人形機器人整合,使之不僅具備高度複雜的物理動作能力,還能透過自然語言處理和深度學習,進行高級智慧決策和人機互動,將為製造及機械產業帶來更重大影響。


經過人員與智慧機械之間的協同合作,使後者能理解協同作業人員的意圖,並採取適當反應。讓人員價值應體現在對於需求的思考分析,而AI系統與協作機器人,則可用於處理勞動密集型工作,緩解人力不足問題,維持並提高生產力。


能源轉型的未來:潛力與挑戰並存

【資深編輯 陳復霞】

圖四 : 資深編輯 陳復霞
圖四 : 資深編輯 陳復霞

在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趨勢下,各國正積極投入發展再生能源,推動低碳技術成為全球經濟與能源產業的重要議題。這一趨勢對能源安全、自然資源開採及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通過發展太陽能、風能、核能等清潔能源技術,以及推動電動車普及,全球能源系統正逐步從依賴化石燃料的「灰電」轉向再生能源產出的「綠電」。


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使全球能源轉型成為可能。隨著技術進步,清潔能源正在逐步替代傳統能源系統,尤其是依賴燃煤、石油及天然氣的火力發電。然而此一過程也面臨技術挑戰,包括儲能系統的發展、電網穩定性及電力調度的效率。


能源系統的三大要素—創能(Energy Generation)、儲能(Energy Storage)與節能(Energy Efficiency)為當今能源轉型的主要核心,每一個要素都對實現可持續能源未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創能指的是通過可再生能源技術(如太陽能、風力、水利等)來產生清潔能源。隨著大眾逐漸認知化石燃料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創能逐漸轉向低碳、零排放的清潔能源,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應對氣候變遷,來年此一趨向將更加明顯。


在電網結構變化的背景下,儲能技術能夠儲存能源,以便在需求高峰期或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和太陽能)不穩定時進行釋放。儲能系統調控成為維持電力穩定的關鍵。為此,許多國家採取激勵政策,例如調整電價或提供退稅,以鼓勵使用綠電。同時,新興及發展中經濟體需要加大清潔能源投資,建立低碳生態供應鏈。節能可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浪費的過程,不僅改進設備或技術,還能夠提升建築、交通和工業系統的運行效率。節能有助於降低能源需求,減少排放,並且減輕對能源供應的壓力。此三大要素相互影響,共同推動著能源系統的現代化與可持續發展,並且對全球能源轉型及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起到了關鍵作用。


台灣目前98%的能源需依賴進口,因此能源供應容易受到國際局勢和氣候協議等條件的影響。隨著政府推進能源轉型,太陽能、風能、生質能和核能等再生能源將逐漸取代傳統化石燃料,然而台灣的能源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其中包括國際供應鏈緊張、施工船舶短缺,以及俄烏戰爭推演的效應所引發的材料成本上升和通膨等情況。


在離岸風電領域,台灣海峽以其強風速、廣闊海床及穩定風向,被認為是全球20大離岸風電潛力區之一。然而,風電發展需要克服高昂的建置成本及國際競爭壓力。台灣政府規劃三階段發展策略:建立示範風場、開發潛力場址及推動區域開發。然而國際地緣政治風險和歐美調整能源策略,致使全球市場重新洗牌,使得台灣在吸引外資方面面臨更大壓力。


此外,台灣從零起步建立風電供應鏈,相較於歐洲成熟市場,在學習與人力成本上負擔更多,而施工船隻及零件供應的短缺與技術門檻的提升,將進一步推高開發成本,也顯現了技術自主與國產化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吸引外資進入市場,推動在地化產業鏈發展,將成為進一步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


儲能與電網發展的核心地位

隨著再生能源併網比例上升,發展穩定的儲能系統成為必然。電網級儲能系統具備快速反應及允許電力雙向流動的特性,可有效減少再生能源間歇性發電對電力系統的影響。結合儲能與再生能源的新型供電模式,將為能源供應提供更多穩定性。多元化的商業模式,例如用戶側小型儲能系統及輔助服務,也能提升能源調度彈性,滿足未來需求。


全球能源危機的加劇使碳中和成為各國的發展主軸。如何在經濟發展與減少碳排放之間取得平衡,成為當前最迫切的課題。未來,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儲能技術及政策激勵,能源轉型將不僅能夠帶來潔淨能源,也能夠推動經濟成長與產業升級。放眼台灣及全球,能源轉型的路徑雖然挑戰重重,但其提供的機遇無疑將引領未來的綠色經濟發展。


智慧照護新紀元:科技創新驅動健康管理的未來

【陳復霞】

隨著全球超高齡化社會的即將到來以及數位科技的迅速發展,帶動智慧照護成為健康產業的重要發展趨勢。根據數據顯示,當前數位照護業者主要應用在雲端技術和大數據,未來對人工智慧(AI)、智慧物聯網(AIoT)及5G技術的需求呈現顯著增長。


照護需求驅動科技應用

智慧照護的應用領域廣泛,包括醫療數據平台、環境安全監控及遠距醫療等。在資通訊科技(ICT)的助力下,電子病歷、遠距醫療、智慧手術及基因檢測等技術持續提升醫療品質與加速便利性。AI技術是智慧照護的核心推動力之一,通過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AI可協助快速解讀醫學影像、進行疾病風險預測並提升診斷精確性成效。同時,大數據分析深入挖掘醫療資訊,有助於制定個性化照護方案,進而推動精準醫療的發展。


此外,感測技術和健康監測裝置的普及,使得即時生理數據傳輸至醫療照護系統成為可能,得以進一步提升現場處理效率與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當在宅醫療結合穿戴式裝置和搭配AI技術及感測設備,可提供更為個人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同時機器人技術的應用日益普及,加上生成式AI的加持,不斷拓展多元應用,將能夠滿足更多的照護需求,藉此延長健康壽命。


非接觸照護與虛擬醫療環境需求

近年來COVID-19疫情徹底顛覆了傳統的醫護模式,帶動非接觸式照護需求激增,其中遠距醫療為智慧照護的關鍵應用之一。透過網路及視訊技術,患者可在家接受診斷和照護服務,除了減少舟車勞頓,就診過程中的接觸風險,同時讓醫療資源能更有效分配至偏遠地區。


未來,虛擬健保卡、醫師行動簽章和線上支付等技術將進一步整合,打造完整的虛擬化醫療環境。患者在家即可完成輕症治療或健康監測,實現高效的醫療照護服務。在智慧醫療平台方面,例如「次世代醫療平台」及「電子病歷上雲」也正在加速發展,趨於無紙化環境和生成式AI病歷,將減輕醫護人員的行政負擔,並能夠通過數據交換標準化促進全台灣的醫療系統協作管理。


智慧創新助推台灣品牌全球布局

台灣在智慧照護領域強化創新力道,涵蓋新藥製造、檢測技術、創新醫材及在宅醫療科技等領域。政府積極推動全人健康照護戰略,加速修訂法規並鼓勵公私協力合作,推動健康數據共享及產業鏈跨國合作,進一步強化台灣的國際市場鏈結,從「台灣製造」優化成為「台灣創造」的品牌,強化台灣關鍵技術能量,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智慧照護的發展與政策支持密不可分。在政府積極推動全人健康照護及生醫產業發展的布局策略下,台灣致力於將健康照護納入永續發展(ESG)目標,藉由數據共享政策和實驗沙盒計畫,促進智慧照護產品和服務的開發與驗證。智慧醫療及照護科技的商業模式正朝向「訂閱制」和「年費制」開源,在許多廠商和保險公司可見類似的規劃設計,針對醫療數據處理量及病患個案數制定靈活收費方案,以期達到既滿足市場需求又有效控管成本的雙贏局面。


展望未來,「遠距、照護、檢測」將成為大健康產業生態系中最具投資潛力的項目。隨著各種新興技術突破現況,整合資源投入,從產品/服務落地,以AI加速開發及應用,結合ICT產業優勢開發適人適性的穿戴式裝置、AR/VR互動軟體,以及導入AI進行個人化、系統化訓練並發展人形機器人的多功能,智慧照護將能夠實現更精準的醫療服務,發揮更便捷的健康管理效益。


相關文章
感測器融合:增強自主移動機器人的導航能力和安全性
生成式AI為製造業員工賦能
IEK CQM估製造業2025年成長6.48%
智慧建築的新力量:從智能化到綠色永續
實現AIoT生態系轉型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AI驅動龐大資料生成 將迎來下一波雲端儲存需求挑戰
» MIT研發機器蜂 有望實現人工授粉
» AI 助力解碼基因:預測疾病風險的利器
» 世界經濟論壇聚焦微創神經介面技術 引領腦機互聯時代
» 貿澤與TE Connectivity和Microchip Technology合作出版重點介紹汽車分區架構的全新電子書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72.68.168.217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