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研院院士倡議:加速發展企業級生成式AI應用 三路推動臺廠整合優勢 (2023.10.23) 生成式AI在全球掀起熱潮,工研院近日舉辦第十二屆院士會議,聚焦「生成式人工智慧(GAI)」對臺灣的影響、商機與人才培育等議題探討。工研院院士認為,GAI潛力大,是臺灣產業不可錯過的機會 |
|
淺談半導體設備後進者洗牌爭上位 彎道超車or山道猴子? (2023.09.15) 實現彎道超車,或成了山道猴子?
近期在網路上一則爆紅的YT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即從一位在超商上班的年輕人展開,由於虛榮心作祟且對車商的宣傳手法和潛在的財務風險視而不見,果斷地選購了一輛二手重型機車,卻因此逐步迷失自我,最終在一次山區賽車中,因為技術不足而失控摔車,慘遭對向貨車碾斃 |
|
Cadence歡慶35周年 加碼台灣成立新竹創新研發中心 (2023.05.10) 益華電腦 (Cadence Design Systems, Inc.),今日舉行新竹創新研發中心的揭牌儀式,同時也歡慶成立的35周年。活動現場邀請除了多位產官學人士與會共同見證,也宣示將深耕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並為次世代的晶片設計技術奠基 |
|
成大匯聚未來運算精英 舉辦2019 Workshop on Future Computing (2019.12.18) 國立成功大學於2019年8月宣佈成立台灣首創的「運算學院」,積極籌劃與招攬人才,12月16至17日舉辦2019 Workshop on Future Computing(2019未來運算研討會,簡稱WFC),研討會匯聚海內外75位學研及產業界精英,共同討論未來運算領域的前景與發展 |
|
工研院40週年院慶 馬總統肯定工研院產業貢獻 (2013.07.08) 工研院今(7/5)歡度40週年院慶,馬總統親臨祝賀並肯定工研院40年來對國家與產業的貢獻,同時也親自頒授第二屆工研院院士獎章給廣達電腦公司創辦人暨董事長林百里、旺 |
|
由半導體製程發展看半導體材料發展趨勢 (2009.05.26) 半導體中每一階段技術節點的突破發展需整合技術、材料與設備,也總是讓眾人引領期盼每次技術節點的突破能再次帶動半導體產業跳躍式的成長。目前半導體業界正跨入32/2x奈米製程階段,需要微影技術、平坦化技術、介電材料更多的整合同時應用於生產線上,讓半導體產業在技術與應用上進一步突破 |
|
國際超大型積體電路技術、系統暨應用與設計、自動化暨測試研討會 (2009.04.27) 近年來在綠能浪潮下,綠色電子已是業界熱門議題,商機也逐漸浮現,相關產業發展蓬勃。工研院主辦的「國際超大型積體電路技術、系統暨應用與設計、自動化暨測試研討會(VLSI-TSA & VLSI-DAT)」於4月27日一連四天在新竹國賓飯店舉行 |
|
VLSI Week 27日登場 綠能與3D IC設計為焦點 (2009.04.15) 近年來在綠能浪潮下,綠色電子已是業界熱門議題,商機也逐漸浮現,相關產業發展蓬勃。工研院主辦的「國際超大型積體電路技術、系統暨應用與設計、自動化暨測試研討會(VLSI-TSA & VLSI-DAT)」於4月27日一連四天在新竹國賓飯店舉行,邀請國際知名的設計自動化研討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同時也是美國柏克萊大學的教授Jan M |
|
台積電成功生產浸潤式微影90奈米晶片 (2004.12.23) 晶圓代工大廠台積電宣布該公司順利使用浸潤式微影(immersion lithography)機台生產90奈米晶片,並且通過功能驗證。該公司並在12月初在日本舉辦的一場半導體展中以主題演講方式率先發表此項成果 |
|
193奈米機台到位 台積電浸潤式微影邁新局 (2004.11.08) 據業界消息,台積電積極推動的半導體新一代技術浸潤式(immersion)微影技術,又向前邁進一步,該公司向設備大廠ASML採購的193奈米雛形機已經運抵新竹,並正式移入台積電12廠,台積電研發部門將利用該設備進行相關製程研發,並預計於65奈米世代量產此技術 |
|
台積電以先進製程技術獲頒行政院傑出科技獎 (2003.12.23) 據經濟日報報導,台積電昨日以領先全球的「0.13微米SoC低介電質銅導線先進邏輯製程技術」獲頒行政院92年度「傑出科學與技術人才獎」。國科會日前舉行的「傑出科技榮譽獎」頒獎典禮,共有台積電副總蔣尚義所領導的團隊,以及黃光國、余淑美、陳壽安等教授獲獎 |
|
面對技術/市場 微影設備發展加倍艱辛 (2002.10.29) 根據外電指出,全球微影設備市場將下降為32億美元,出貨量衰退達433台,比去年的45億美元減少29%,出貨量亦比去年的822台少了47%。事實上,有業者指出,目前微影發展不論就市場或技術來看,都面臨一定的發展瓶頸-除了市值下降外,技術研發成本赤不斷上升 |
|
論網路致勝之道 (2000.12.01) 本文針對一些經驗豐富且有成功案例的e People,
分別從其工作經驗、人格特質與相關見解、策略等,
希望能提供一般要進入e Business的企業、政府與大眾有所啟發或師法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