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近日宣布,將對所有外國製造的晶片課徵約25%的關稅,這一決定引發了全球關注。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重要一環,面臨著保持全球供應鏈地位與讓步壓力的兩難處境。
川普政府自第二任期以來,一直致力於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改善貿易逆差。此次關稅政策的出台,旨在打擊外國晶片製造商,特別是台灣,並促使更多企業將生產線轉移至美國。根據報導,台灣去年出口晶片總值達1650億美元,其中約27%的晶片直接運往美國。
台灣的經濟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在半導體製造領域的領先地位。台積電作為全球先進製程晶片的領導企業,其營收有超過60%來自美國,約相當於500億美元的產值。然而,川普的關稅政策使台灣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一方面,台灣需要保持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繼續為美國科技巨頭如蘋果和輝達提供晶片代工服務。另一方面,台灣也面臨著讓步的壓力,可能需要增加對美國的投資,以減少貿易不平衡。
美國政府對向中國出口高階AI晶片的限制,使得台灣成為美國企業的重要供應商。川普的關稅政策可能會進一步加劇這一局面,迫使台灣企業在美國設立更多生產線。然而,這一過程需要數年時間,台灣很難立刻滿足川普的期望。
川普的關稅政策引發了市場對晶片價格上漲的擔憂。根據專家分析,由於在美國生產晶片的成本比亞洲國家更高,徵收25%的關稅勢必將提高晶片的價格,最終結果是美國消費者購買的電子產品價格也會上漲。
此外,台灣政府仍在盤算關稅可能帶來的影響。關稅是否僅針對運往美國的晶片,亦或是包含已經置入晶片的成品,將成為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