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外国人的我,思考着再一次说明同样的事情,究竟是否恰当之际,台湾一般的新闻媒体对事实的理解的深入程度上,传达出许多不符合实情的报导。2012年8月30日的报导,正是这样的报导。
|
BigPic:600x404 |
那天,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本来要在自己投资的界工场召开记者会,预定出席的他却没现身。因为这样,为数不少的媒体以「郭台铭,不见了!」这样的标题出刊。
郭台铭在隔天8月31日联合晚报上,针对众家媒体的报导表示了愤怒的叙述,他的心情我确实可以了解。因为,原来郭台铭的确实没有在当日的记者会上现身的打算。
我从鸿海的公关部方面直接听到这样的讯息:「郭台铭其实是为了给台湾的前副总萧万长简报该工场,再那之后,状况允许的话,郭台铭才有可能回答关于跟Sharp资本合作的相关问题。」
鸿海仅对一小部分代表的媒体传达这样的讯息,但是其他听到消息的媒体也希望参加,得到鸿海的响应后,结果变成30日当天,数百名媒体记者聚集在?工场外面。在这个过程中,「郭台铭才有可能回答」这样的字眼似乎被去除传给了媒体记者。
对媒体的批判
对郭台铭而言,「这不是早就约好的事,而且和Sharp的会谈也都还没达到双方同意的阶段,这样当然不可能在记者会上说明什么。如果只是做一个大致上的说明,对所有的媒体而言,也没有报导价值。」应该是出自于这样的想法。他在联合晚报上的受访报导,在此将重点摘要出来。
「媒体不断追问Sharp的股价、取得多少股权等问题,但关于两家企业怎么合作才能成功,却一点都不关心。这一次台湾前副总萧万长,已届高龄的他还愿意来一趟日本,跟麻生太郎、东京都知事、大阪府知事等政治界重要的人物相谈,为台湾和日本双方的经济合作事宜交换意见。媒体不重视这个重要的意义,也对界工场所持有的技术不关心,怎么会这么幼稚、无知到这等短视近利的地步啊。」
上述的谈话,我认为是一种「厌恶媒体的郭台铭式的发言」,但这只反应了一面。「对客人没有帮助的记者会,当然不要勉强去做。」郭台铭确实抱持这样的想法。鸿海内部了解他这样的想法,因此很少安排媒体采访。展览会等活动的参与次数也极少,因为这些对客人、对自己都没有帮助。
鸿海接受委托设计并生产消费电子产品,同时也提供产品零组件的销售。如果能得到来自苹果计算机和惠普公司等拥有自有品牌企业的代工委托,鸿海愿意一直居于背后的「黑盒子」角色(也就是背后的生产制造者)。此外,鸿海在当地市场 (地域及制品特性) 中,争取顶尖企业为客户,在美国则把start-up等新兴公司也视为客户之一,因为考虑到可获取技术、商品的最新趋势情报。
其中有极小部分的客户会提出难以实现的困难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鸿海从不回绝,而是会赶在一天之内快速响应,因此达到今日的企业规模。换句话说,只要秉持这样的营业方针继续经营下去,有没有记者会等媒体的报导,可以说几乎不影响鸿海在事业上的经营成就。
(作者为CTIMES特约主笔,现任台北科技市场研究 CEO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