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短距無線通訊系統整合之挑戰與設計原則
 

【作者: 誠君】   2004年09月03日 星期五

瀏覽人次:【15305】

短距離無線通訊技術(Short Range Wireless;SRW),包含802.11系列、藍芽(bluetooth)、ZigBee、RFID、UWB、IrDA、WiMedia,甚至DECT、無線1394、無線USB和其他封閉式或專用的標準,這牽涉到電信業、電腦業、半導體業、系統設計/製造業(ODM/OEM)的共同參予。


在這麼多的標準中,有哪些是適合特定業者的應用呢?有哪些市場、產品和服務最適合使用到短距無線通訊呢?IEEE 802.11系列標準的現況如今又是如何?如何有效地開發SRW產品?本文試著從中釐清思路,提供一些意見給讀者參考。


短距離無線通訊的分類

為了明白短距離無線通訊技術能提供哪些應用,首先必須先知道它們的種類。近年來,SRW是演變最為快速的技術類別。它們的種類雖然多,不過,大約可以區分為三大類:


  • 高速傳輸率,50到100Mbps的類別:此典型的應用是將視訊資料分散於家庭和下一代的公眾區域網路(public WLAN;PWLAN)或「熱點(hotspot)」。目前屬於這種技術的包含:802.11a/g、HIPERLAN/2、UWB、IR-LAN...等。


  • 中速傳輸率,1到11Mbps的類別:此典型的應用包括PC(乙太)網路、個人區域網路(PAN)、公眾擷取系統。目前屬於這種技術的包含:802.11b(Wi-Fi)、藍芽、HomeRF、DECT等。


  • 成本非常低的慢速傳輸率,數十Kbps的類別:802.15.4、ZigBee、KONNEX......等是屬於這種技術。應用於玩具、家電、電玩、工業控制、醫療設備等。



(圖一)是各種短距離無線通訊技術在傳輸率與通訊距離的功能比較。


《圖一 各種短距離無線通訊技術的比較》
《圖一 各種短距離無線通訊技術的比較》

就技術面而言,目前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這至少包含下面幾項:


智慧型天線

由於各國的頻譜規範不同,同樣是WLAN裝置,但是,不同地區所使用的射頻頻段不一定相同,例如:日本、美國和歐洲,因此,這迫使天線製造商必須設計出可調諧的雙頻(dual-band)天線,能夠在2.4~2.5GHz和4.9~5.9GHz的雙頻段內同時工作。不幸的是,這兩個頻段的諧波會彼此相互干擾,導致天線的通訊品質低落。因此,如何設計尺寸不大、通訊良好的雙頻天線成為業者的一大挑戰。


歸納一下,業者在面對天線的應用時,會遇到下列常見的難題:


  • 短距離問題:要如何和附近的其它裝置共用相同的頻段,同時能增長通訊距離、降低功率耗損。


  • 天線的位置:由於短距無線通訊裝置的體積不大,要如何在它上面找出性能最佳的位置,並且兼顧產品牢固的考量。


  • 電池的性能:如何維持八小時的電池壽命,並能增長通訊距離。


  • 舊設備要如何無線化,並符合國家的電信、EMC標準。


  • 要如何獲得能符合多種不同標準的天線(multiple antenna)或雙頻天線,例如:藍芽與WLAN、WLAN與UWB、RFID與WLAN等。自行設計、或購買有包含天線與射頻電路的子板。



此外,關於智慧型天線技術的議題,還包含:能將天線和控制系統整合在一起的晶片封裝技術、分散式的天線系統(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DAS)、衛星電視天線、陶質(ceramic)天線等。


目前,國外有天線製造商採用新的材料技術和演算法,提出一種解決方案,稱為以用戶為主的智慧型天線(Subscriber Based Smart Antenna;SBSA),SBSA被宣稱可以提高訊號強度、降低雜音、增加傳輸率、減少功率耗損。這種技術也可以應用在GSM、GPRS、EDGE、WCDMA、cdma2000和802.11/15/16上。它也支援全向性(diversity)和MIMO的功能。


資料的通訊安全

短距離無線通訊網路的弱點,最初是在企業的內部網路和電腦。因為病毒會透過它們,散佈到無線通訊網路上。當用戶移動時,他們無意間也會在別的地方染毒。當重新連接上企業網路時,會不知覺地釋出拒絕服務(Denial of Service;DoS)的攻擊,破壞網路系統的重要作業。因此,要如何找出安全漏洞、怎樣才能殺毒、如何確保通訊網路裡裡外外都是安全的等,這些都是挑戰,也是商機所在。


無線感測網路的應用

RFID、ZigBee等技術都可能應用在無線嵌入式(感測)網路、物流供應鏈管理系統上。感測標籤與感測器或掃瞄機之間的通訊協定標準、感測訊號的辨識和篩選、與後端資料庫伺服器的溝通、收集到的資料在供應鏈管理系統中的處理與分佈、以及與資料安全相關的技術開發等,都是業者必須面對的挑戰。


順便一提,一個標準的RFID系統包含有:控制晶片、收發機(transponder)、掃描機(reader)和天線。


用軟體定義射頻

利用軟體來選擇頻段和無線通訊標準將是未來的趨勢。可用軟體定義的射頻(Software Definable Radio;SDR)技術是可移植的(portable),系統廠商可以針對不同的應用,考量性能、尺寸、複雜度、價格等因素,設計出能橫跨許多不同天線和射頻電路的軟體來。支援SDR的天線系統包含很廣,譬如:多頻帶(multi-band)、可調諧的、多輸入多輸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等天線。理論上,這種觀念應該可行,但在實務上,可能會遇到不同標準或技術彼此不相容、天線廠商不願意和軟體廠商配合等問題。


如何支援和教育客戶

乍看之下,這應該不是什麼困難的問題,但是因為短距離無線通訊技術非常多,該如何教育和支援客戶,使他們了解不同技術的差異之處,同時協助客戶將短距無線通訊技術整合到企業的資訊網路中,將是供應商最大的挑戰。基本的問題包含:如何管理日益增加和更形複雜的無線電頻寬;如何規劃和限制每個裝置對無線電頻寬的使用量;如何設定無線電網路,以提高它的性能、可靠度、安全度。


電磁相容標準的測試

無線電裝置必須通過電磁相容(EMC)標準,這包含電磁輻射的測量、介面耦合、佈線和接地、濾波和遮蔽(shielding)、雜訊干擾、抑制元件的使用等技術。國內許多系統業者因為本身沒有EMC的設計能力,於是委外設計和驗證。2003年這些承接EMC案件的公司都有大幅的成長,幅度甚至是過去的2~4倍之多。


在進行天線的輻射模式(antenna pattern)測試時,天線的固定位置對測量結果的影響很大。不良的位置會阻礙電磁波對四周方向的輻射,造成錯誤的測量結果。例如:在做近場(near-field)測量時,若測量的區域被測試系統中的封閉球體截斷,就會產生錯誤的測量值。如果我們採信了這種錯誤的測量結果,我們將無法正確地掌握住天線在它的輻射涵蓋範圍內的特性。


降低收發機的成本

一般而言,無線電系統包含有收發機(wireless transceiver)、天線和基頻處理器。其中,收發機的成本通常比較高。因此,採用價格便宜的CMOS製程,來設計收發機已經是主流的趨勢。除了成本因素以外,功率小、工作頻率比較低的收發機,也將是促使短距離無線通訊技術能夠廣泛普及的重要因素。


家電控制、工業自動化、保全系統等應用,並不需要高頻、高功率的無線電收發機。因此,如何降低外部元件的數量、建立無線電鏈路的程序要如何簡化、降低功率和成本等,都是一大挑戰。


IPv6是否能普及

IPv6是下一代的網際網路通訊協定(Internet Protocol;IP),它可以支援現有的和未來的IP需求。它具有128bit的定址能力,這對傳輸多媒體的無線裝置幫助很大。它增強了對等網路(peer-to-peer)的應用,提供全球唯一的IP位址給每一個裝置。IPv6 解決了IPv4的缺點,例如:位址不夠、網路連接的時間過長,並增加了對行動通訊和漫遊(roaming)的支援。


短距離無線通訊的業者是否會全部改採用IPv6呢?短期而言,似乎看不出有這個可能。舉例來說,IPv4存在於目前的藍芽和WLAN產品中的比率仍然很高。可能因為使用者人口還不是很多,等將來短距離無線通訊裝置普及了,IPv6就可能會取代IPv4。


紅外線技術在財務管理上的應用

紅外線在財務管理(Infrared Financial Messaging;IrFM)方面的應用,在過去幾年來逐漸熱門起來。2003年,紅外線資料協會(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IrDA)公佈了一種標準,稱為「IrFM點即付(Point & Pay)」應用導引(Profile),它能讓用戶使用行動裝置完成商業交易,這些行動裝置包含:手機或呼叫器;而接受交易請求的是「IrFM銷售點(point-of-sale)」終端機,例如:付費話機、飲料販賣機。


紅外線通訊具有資料保密性高、成本低、點對點和短距離通訊、高速的定向連接等優點,因此,它是消費性電子裝置能夠應用於行動式電子商務的重要媒介。不過,這種前衛的應用方式是否能夠普及,最後仍然由消費者和大多數的商業機構是否願意採用而定。


磁感應技術在可攜式音訊裝置上的應用

「可靠的無線音訊串流傳輸」,對日漸成長的數位語音裝置而言,是急需改善的重點。但是,以目前的射頻技術似乎很難達到這個高標準的要求。因此,需要另外找尋合適的技術,以滿足客戶與市場的需求。


磁感應(magnetic induction)已經被證實是射頻技術的最佳替代方案;若將它應用在可攜式的音訊裝置上,可以傳輸高品質的數位語音,這主要是因為它的近場輻射效能比射頻技術優異。


不過,對大多數業者而言,磁感應技術仍然是一塊陌生的處女地。它的成本雖然比較便宜,但是,在尚無大廠公開表示支持的情況下,許多業者仍然寧願採用傳統的射頻技術。


IEEE 802.11標準的現況

IEEE對短距離無線通訊技術的標準化工作,一直都很積極地在推動著。目前既存的802.11標準制定小組和其工作現況,簡述如下:


  • IEEE 802.11──最原始的 2 Mbps、2.4 GHz標準;


  • IEEE 802.11a──54 Mbps、5 GHz標準(1999年公佈,正式產品在 2001出貨);


  • IEEE 802.11b──802.11的修訂版,支援5.5和11Mbps(1999年公佈);


  • IEEE 802.11d──適用於其它國家電信頻譜的規範;


  • IEEE 802.11e──增加了對QoS的規範,包含封包擠壓(packet bursting)技術;


  • IEEE 802.11f──橋接器之間的通訊協定(Inter-Access Point Protocol;IAPP),是漫遊的標準;


  • IEEE 802.11g──54Mbps、2.4GHz標準,(與802.11b向後相容)2003年公佈;


  • IEEE 802.11h──5GHz頻段,動態通道/頻率選擇(Dynamic Channel/Frequency Selection;DCS/DFS)和傳送功率控制(Transmit Power Control;TPC),符合歐洲標準;


  • IEEE 802.11i──加強安全功能,2004年6月24日正式公佈;


  • IEEE 802.11j──適用於日本的延伸標準;


  • IEEE 802.11n──提高資料傳輸率(throughput);



常用的IEEE 802.11標準之間的比較,如(表一)所示。



《表一 IEEE 802.11b/a/g的比較》
《表一 IEEE 802.11b/a/g的比較》

開發SRW產品的步驟和原則

對OEM系統廠商而言,開發短距離無線通訊產品是有一定的步驟和原則可以依循的。大體而言,這些步驟和原則並不會因為不同的無線電技術,而在根本上有所不同。如(圖二)所示。詳細說明如下:


電路板線路的設計

廠商可以參考晶片製造商所提供的公板來設計。不過,要對電源電路、EMC/ESD電路做重新設計時,必須謹慎選擇替代元件,並考慮依照不同的應用種類,採取彈性的設計方案。


軟體的重新設計

更換或增加任何一個處理器或控制器、記憶體、週邊介面,都必須重新設計軟體的驅動程式。有時,為了屈就於硬體的設計,軟體的重新設計會變得很複雜。所以,到底是修改硬體好或軟體好?是設計團隊必須謹慎評估的重要工作。此外,不同的作業系統(O.S.)會有各種不同的限制條件,千萬不要小看將不同作業系統移植到同一塊電路板的困難度,若編譯器、組譯器、除錯器不支援或沒有時,光靠一般經驗和手動修改,其辛苦是可想而知的。


測試工作

一般而言,這包含天線與射頻電路的測試和系統功能的測試。前者需要將系統處於不斷發射或接收的狀態,以測量天線的輻射模式和射頻電路的品質(包括EMC/ESD)。這可以利用程式將處理器或控制器設定在這樣的模式下,以接受測試。系統功能測試則是從應用層不斷傳送或接收資料,以測量系統的資料傳輸率、錯誤率,以及整體的效能(包括功率耗損和相容性等)。


《圖二 開發SRW產品的步驟和原則》
《圖二 開發SRW產品的步驟和原則》

結語

如此多的SRW標準彼此在市場上競爭或互補,但要如何針對特定的應用和需求,從中找出最佳的技術,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任務。不僅如此,想要獲得成功,不只需要理解技術的內涵,也要知道商業交易的模式,最後才能贏得市場。


這幾年,全球經濟不景氣,可是許多新技術卻紛紛出籠。不過,至今真正能在市場上獲得亮麗成績的,寥寥無幾。因此,如何將這些新技術的功能和特色轉換成能刺激經濟成長的動能,將是廠商們的終極挑戰。


  相關新聞
» 鴻海科亮相台灣太空國際年會 展現低軌衛星實力
» 荷蘭政策專家:科技巨頭正在改變世界的政策與民主
» 感測器+機器人+視訊 運用實時監控助農民精準播種
» 工研院攜手產業 推動電動物流車應用
» 麗臺攜手雙和醫院於2024醫療科技展揭3大展出亮點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72.69.7.49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