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逼近,台灣以出口導向為主的經濟型態,除了對外有歐盟將自今年10月試行課徵的碳邊境稅;對內還有政府要求上市公司須提出永續報告書、即將出爐的碳費機制等,加上今年四月已先漲一波的工業電價,都讓台灣製造業無論規模大小,勢必加速導入感測解決方案,以掌握節能關鍵數據。
當歐盟即將在2026年正式上路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步步進逼,將在今(2023)年十月起試行。台灣則除了國發會已在2022年陸續提出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與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包含金管會分階段推動實收資本額20億元以下的上市櫃公司,須從2025年起編製永續報告書,直到2027年完成全體上市櫃公司溫室氣體盤查,以營造永續發展(ESG)生態體系,落實「以大帶小」策略。
且依台灣綜合研究院2021年統計調查,汽機車、機械與電機等零組件為碳關稅貿易脆弱度前三高產業,相關金屬加工及製品、熱處理更屬高碳稅衝擊產業。工研院智慧感測與系統中心組長蘇中源指出,基於現今綠色智慧製造國際趨勢,供應鏈碳排佔跨國企業碳排73%,78%跨國企業考慮在2025年前淘汰無法配合減碳供應商。如Apple、Meta、Nike等國際大廠已紛紛要求供應鏈,須先達成2030年減碳里程碑,而迫使全球製造業與供應鏈加速轉型。
...
...
使用者別 |
新聞閱讀限制 |
文章閱讀限制 |
出版品優惠 |
一般使用者 |
10則/每30天 |
0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
VIP會員 |
無限制 |
25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