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3C技術整合 強調開放與跨平台思維
揚智科技總經理吳欽智:

【作者: 黃俊義】   2003年09月05日 星期五

瀏覽人次:【3559】

本社社長黃俊義(以下簡稱黃):揚智是國內相當老牌的IC設計公司,隨著國內高科技產業的成長,貴公司一路的發展,其中有不少策略轉折,可否先請總經理來談談這麼長一段時間,揚智的心路歷程與心得?


揚智科技總經理吳欽智(以下簡稱吳):揚智科技從1987年1月成立至今已經超過16年了,與台積電的成立是在同一個時期,台積電第一個代工產品,編號TM01就是揚智的產品;一直以來揚智提供的產品都是以「Feed for Need」為思考的方向,在過去以PC產業為主軸的台灣高科技產業,揚智可以說完整參與了PC產業的發展,沒有一個世代的技術或產品是缺席的。


最近幾年隨著PC產業的飽和,台灣高科技產業彷彿面臨了一個極大的瓶頸,許多人都在問,PC產業之後,台灣高科技產業的未來在哪裡?事實上,PC產業只是進入穩定發展的高原期,它仍然是高科技產業中最主要的領域,而全球PC產業現在如果將台灣廠商參與的部分拿掉,其實也做不下去,所以台灣高科技產業除了CPU與作業系統這兩個核心的部分,已經掌握PC產業相當大的一部份了,儘管目前PC產業看起來相當辛苦,但是無可諱言的,台灣在這方面也擁有相當紮實的基礎。


配合產業方向 擬定策略重心

黃:透過剛剛總經理提到PC紮實的基礎,許多公司也都在這幾年進行組織競爭力的再造,包括各式各樣的多角化、資源整合與分割的動作,揚智在這部分也做了某種程度的調整,這顯然是為了配合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是面對變化越來越迅速的市場態勢,貴公司依靠的是什麼?想抓住的目標又是什麼?


吳:PC產業的發展讓類比技術有了數位化的可能,所以在數位時代,在PC產業累積了相當雄厚技術實力的台灣其實有很大的機會,在數位技術走向消費性的同時,消費性產品也走向數位化,過去消費性產品與技術多數掌握在日系廠商的手上,但在消費性的數位產品領域,於PC領域缺席的日商其實很難像過去一樣完全掌握,原因就在數位化消費性的技術與產品更為開放,同時也是跨平台的,我們說3C的整合,基本上是分開的,但是在技術的面向上它是整合的。


透過這樣的基本思維,揚智從好幾年前就投入消費性技術領域,最近則是在組織上有了較為明確的劃分,揚智未來會更專注在Digital Consumer領域;而原來PC領域的應用,例如晶片組產品,相關部門將獨立為宇力電子;致力於通訊領域應用部門,也將獨立成為智通科技。在策略上,分別專注於某一個領域的單一公司,彼此資源都是分享的,有其經濟規模,但是在經營上則增加了相對的彈性,揚智並不想做一隻笨重的恐龍。


對於揚智來說,這其中有一個核心的策略,說起來其實很簡單,就是配合產業的發展量力而為。在過去這15年來,以揚智本身的產品為例,我們已經在IC中加入了相較於最初產品100倍的東西,而且現在的IC與過去相較複雜度已經提昇了不只100倍,因此在這段時間中,揚智已經累積了相當程度的IP,也就是深厚的技術實力,目前揚智已經不再是一家單純的IC設計公司,在產業中扮演的角色已經提升為解決方案提供者。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透過系統的整合與合作,才能處於更能施力的角度。


產業垂直分工 創造發展利基

黃:總經理一開始提到揚智第一款產品就是透過代工生產的,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垂直分工,被認為是全球高科技產業發展相當成功的例子,貴公司是在成立初期就定位為無晶圓公司嗎?當初是在怎樣的想法之下,決定如此明確的產業分工定位?


吳:事實上,在揚智成立初期晶圓廠的建廠成本就已經相當高了,純粹的IC設計公司在當時並不多,不過揚智確實一開始就打算定位為無晶圓廠,這樣的產業垂直分工看起來是個好的構想,但我們對於是否成功倒也沒有完全的把握。而在那個時候,揚智除了晶圓製造之外,很多後段的作業都是靠自己,甚至也成立內部的測試團隊,對產品作測試,對照台灣高科技產業的成長軌跡,從產業的垂直整合到垂直分工,像目前這樣綿密又完整的分工體系,靠的也是摸索與學習而來的。


黃: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到目前的階段,隱約可見一種大者恆大的趨勢,也可以說是一種集團化的趨勢,就像是有些IC設計公司、代工業者與設計服務公司類似策略聯盟的關係,您如何看待這樣的發展趨勢?


吳:以IC設計公司與晶圓代工業者的關係來看,台積電與聯電對於國內IC設計產業的成長提供了相當大的幫助,在產業垂直分工的發展之下,晶圓雙雄的良率與品質,讓IC設計公司可以專注在同樣一件事情上,所以以專業分工的角度來說,每個廠商都能做自身最專長的事,規模的擴大代表一種經濟,也因為目前大公司與小公司競爭法則已經改寫,集團化也有某種經濟規模的意義,是提昇競爭力的手段之一。


但再看回來單純的商業關係中,代工業者的價值在於其製造上的專業,量產的能力並不是太大的問題,有許多二線的代工廠一樣有很多閒置的產能,台積電與聯電沒有理由因為沒有策略聯盟的關係,就不承接你的訂單,所以與設計服務業者、晶圓廠建立夥伴關係並非壞事,卻也不是一定要選擇的策略。


經營SoC時代

黃:國內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歷程就是垂直分工模式的發展,不過單就IC設計產業發展的情形來看,又出現了再分工的情形,像是設計服務公司的出現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對照揚智近期的業務與組織調整,在策略考量上,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想法?


吳:在SoC的時代,很難有一家公司可以擁有所有需要的SIP,所以如果SIP可以自由流通買賣,IC設計產業的分工是有可能走向更為專業細緻的分工模式,不過在現今的環境之下,SIP連重複使用都相當困難,更遑論自由的交易了,而目前SIP交易面臨的問題包括SIP的立即可用性,除了較具標準化的產品如CPU,大部分的SIP很難做到立即可用。


而揚智近期的業務重心調整,就某個角度上來說,當然是有這樣的考量,因為一個完整的SoC等於是一個系統,其中有相當多跨領域的Domain Know How,就像先前談到,各自獨立的個體可以做個別的區隔與專業,又享有整體資源的好處。


黃:SoC的發展成敗,SIP的自由流通是一個重要的關鍵,相信揚智也會朝向SoC的目標邁進,日前國內第一家IP Mall已經成立,您對其看法如何?貴公司在這麼多年來也累積了相當多的SIP,是否考慮將自身的SIP釋出到IP Mall中做交易?


吳:SoC是半導體產業未來共同的發展方向,所以IP Mall的概念是符合產業趨勢的,也有發展的機會與潛力,對一些比較具標準性的IP是比較可能的,而且對於實用性高的SIP來說,應該是使用者付費,而不是由單一廠商擁有SIP;但是包括先前提到SIP可用性的問題,賣方除了SIP的重複可用性之外,也需要有足夠的技術支援與服務。


所以站在揚智的角度來看,IP Mall固然是可行的,但是將SIP的交易變成公司的業務之一,就必須要有一部份人力負責這方面的客戶服務工作,對於自身技術能力的發展來說,除了沒有相當大的幫助之外,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負擔。另外,有一些獨特性的SIP被視為是IC設計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將其作為自由買賣的商品,也有削減公司競爭力的疑慮。


黃:總經理所學的並不是管理,而是工程研發相關,在管理的工作上,看起來卻相當駕輕就熟,而在SoC的時代,行銷甚至公司願景應該才是更為重要的工作,目前台灣在研發的領域看起來有些成績,但在整體產業的轉型過程中,以您的經驗,如何整合公司資源並帶領公司成長?


吳:一般來說,經理人需要關照的領域不外乎工程、行銷與管理,但是很難有人可以同時在這三方面都絕對專精,像揚智這樣成立較早的公司,運氣是比較好的,因為這些公司是隨著產業的發展慢慢成長;在草創階段,經理人多數都需要兼顧很多事情,也可能因此練會了十八般武藝,相對於現在新成立的公司,有一段較長的時間自我發展,也有機會培養專業經理人。


當然目前已經不太可能允許從頭做起,人才的養成必須要更有效率與方法,對於整個台灣的高科技產業來說,目前大家都是從技術層次的提昇做起,再加以培養行銷或其他部分的觀念與能力。較先進的美、日等國的公司,也透過各自不同的做法,更有系統地培育專業經理人才,像GE(奇異)就做得相當好,當然其公司規模較大,投入人才培養的資源也大得多,不過更有效率地培育人才絕對是相當重要且值得投資的。


全球化的經營

黃: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全球化與大陸地區的經營,最近幾年逐漸演變為一種必然的策略,全球化的風潮高科技產業自然很難置身事外,但是大陸地區的經營對於IC設計廠商來說也是必經的道路嗎?台灣廠商在其中有什麼機會與優勢?


吳:從全球經濟版圖變動的情形來看,要成為經濟大國,必須具備幾個要件:一是研發、再者是製造、其次是行銷管道。而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基本上都是從製造起家。從美國到日本與台灣、南韓等國經濟起飛的過程來看,都是類似的模式,其後為降低製造成本再將相關活動移到其他地區,才開始更加專注在研發與行銷活動上,對於台灣高科技產業來說尤其如此,因為一方面台灣內需市場太小,再者全球化也是競爭力的一環,因此站在全球化的觀點,未來沒有所謂的本國企業與外資企業,只有好企業與不好企業的分別。


再談到大陸,對岸目前的經濟發展比較特殊的地方是其並不是只單純發展製造,而是同時發展行銷管道與研發,當然目前其產業整體力量與台灣相較還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但是可以預期的是7、8年以後,大陸整體產業力量會有長足的進步,當然屆時台灣也不會就像現在這樣。重點是台灣不能在大陸發展的過程中缺席,因為台灣掌有文化、語言等優勢,使得台灣廠商在大陸的經營較有機會,而且不參與只會被邊緣化。


(攝影:鎮漢\整理:廖專崇)


  相關新聞
» 3D IC封裝開啟智慧醫療新局 工研院攜凌通開發「無線感測口服膠囊」
» 日本SEMICON JAPAN登場 台日專家跨國分享半導體與AI應用
» Nordic Thingy:91 X平臺簡化蜂巢式物聯網和Wi-Fi定位應用的原型開發
» 豪威集團推出用於存在檢測、人臉辨識和常開功能的超小尺寸感測器
» ST推廣智慧感測器與碳化矽發展 強化於AI與能源應用價值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72.71.191.70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