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器人逐步成為智慧自動化核心要素之一,其與人類社會關聯性也越來越緊密,如何能用來解決高齡少子化缺工問題的推力,又避免衝擊目前就業人口的拉力?將是機器人產業維持成長的關鍵。如推進大陸在2013年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的主要動力之一,便是源自於當地嚴重的缺工及工資上漲問題,進而提升製造業價值鏈。
台灣即將擴大推動的1+8年「生產力4.0計畫」,也期望可緩解從今(2015)年起,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逐年遞減的威脅。最終能以智慧機器人取代生產製造,而高素質人力則用來操作智慧工廠,實質提升人均生產力,擺脫薪資停滯痼疾。目標希望能在10年內,讓員工「321翻轉成為123」,從現行「3人領2分薪水,完成1分產能 」,變成「1人完成2倍高值化產能、領3分薪水」。
除了經濟部技術處針對「生產力4.0核心技術研發策略」議題,所提出之高生產力核心技術架構已將網實系統(CPS)及智慧機器人、數位設計/模擬、人機協同、精密機械等,納入智慧製造應用服務層;教育部也整合勞動部、科技部、經濟部意見,針對「工程智慧科技人才培育與產學連結策略」議題,提出該培育技術整合應用的人才,以及讓「操作員」晉升為「控制者」及「管理者」的產業從業人員。
...
...
使用者別 |
新聞閱讀限制 |
文章閱讀限制 |
出版品優惠 |
一般使用者 |
10則/每30天 |
0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
VIP會員 |
無限制 |
25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