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多元多工處理的虛擬運算境界
基本零組件之系統觀(二)

【作者: 亭心】   2006年03月01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5226】

從最簡單的訊號辨識到數千萬邏輯閘的MPU運算,種種的邏輯元件或處理單元,一直環繞在當今高度電子數位化的生活周遭當中。而且在各種裝置裡,因為加上了運算處理的控制,使得功能變得更為強大,生活上因而得到便利的幫助,也解決了許多問題。例如,提款轉帳的金融卡、微電腦控制的家電使用、搭乘公車捷運用的儲值票卡、數位行動電話手機、遊戲機、計算機、電子錶,乃至於PDA、筆記型電腦、桌上型PC,還有其它種種周邊配合裝置、網路連結處理等,這些看起來讓人更聰明的東西,卻也只是現代人生活、生存的基本。


邏輯觀念或應用也是最根本的道理,不合乎邏輯的東西也無法建立或處理任何事物,因此一個綠豆就已經預藏長成豆芽的邏輯功能,一株瓜苗也已經蘊含結出瓜果的運作程序,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這麼的簡單,這麼的自然,也是這麼的篤定。我們使用生活周遭的邏輯裝置,也要抱持這樣的信念,才能應付越來越複雜與多元化的電子系統,千萬不要心存僥倖、投機取巧,或裝神弄鬼,否則便會作繭自縛,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邏輯運算的整體觀

虛擬的邏輯運算都是以經過設計的電路或程式來表現,這跟大自然的因果關係一樣,在一定的理則下,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現有單一電子裝置當中,最簡單的邏輯莫過於一個電源開關,最複雜的應是所謂「超級電腦」了。但是不管電子系統裝置大小簡繁,都會老實明確的反應它的邏輯、它的判斷,甚至是它的缺陷。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一個經驗,在尋找系統中到底那裡出錯的過程當中(Debug),耗盡不少時間精神之後,才發現原來只是某個開關忘了打開,事後想一想還真是啼笑皆非。所以,邏輯運算一定要整體觀,才不會受到非邏輯的干擾與想像。(圖一)


《圖一  邏輯運算整體觀示意圖》
《圖一 邏輯運算整體觀示意圖》

從單一元件來看

一般邏輯元件都有一定的設計應用目標,如CPU、MCU、DSP、MPU,或其它ASIC、ASSP等等應用,它們做辨識、運算、控制的工作,有些可能是主要的邏輯處理,特別是用來指揮整個系統的運作,也有只是經過辨識處理後就把訊號傳送出去,其它一概不管了。


這些邏輯元件所組成的系統產品,也有一定的應用目標或功能,站在巨觀的角度來看,它也是一個比較大型的獨立邏輯元件而已。當然系統產品裡面可能還結合了記憶裝置、Sensor或其它電源控制等元件(大邏輯元件的內部何嘗不是如此),不過我們應以它最後的應用功能來看,例如PC、PDA、IC卡等。


獨立的系統產品,透過乙太介面連結成區域網路,便成為一個更大的系統,再透過ADSL等連上Internet,又是更大的寬域網路系統。從更巨觀一點來看,把網路當做一般元件內部的電路,它還是一顆超大型的獨立元件而已。這些網路系統的應用可能多了些,也複雜了些,用來做邏輯運算則佔了大部份,如一般Client-Server的處理架構;也有記憶儲存功能的,如SAN,還有遙控感測的,如Web Camera、控制網路等。


從系統處理來看

所謂的系統已經蘊含邏輯架構的意思了,只是系統必須從處理的程序來看,例如可接受什麼樣的指令(Input),中間經過那些處理程序或計算(Process),然後再產生什麼樣的結果(Output)。像一般可執行不同應用軟體的電腦,就是最典型的邏輯系統;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在電腦裡Garbage In、Garbage Out(GIGO),這是再自然不過的理則。


一般的電子邏輯元件,雖然用的是訊號接腳(pin),卻也是具體而微的系統,其穩定快速的訊號必須靠記憶體等來傳入或傳出,而不是用鍵盤螢幕罷了。所以,廣泛來講電子元件都是經過程序設定的系統運作(一個手動操作的開關也是),當然也都是邏輯運算的一環。


至於通訊網路各個點、線、面所組成的架構,則是更大型的系統處理。有時候結合很多點來輸入訊息,有時候從一個點就可以散播訊息到很多線、乃至很多面;至於處理運算部份,則有的是集中式處理,有是分散式處理,也有兼而有之的處理。


從通訊架構來看

訂立通訊架構,就是為了規定訊號傳輸的理則,像Internet就是一種廣播式的非中心化通訊架構,其位址訊號會透過Router來找到可通行到達的路徑,GSM蜂巢式架構則必須透過特定的基地台來傳遞訊號。種種通訊標準與協定,其實就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邏輯程序。


在每個電子元件的內部,也都要設計通訊架構的邏輯電路,以便訊號能正確的傳輸到相對的邏輯閘或次元件當中。在元件與元件之間,固然有主動與被動之分,在複雜的單晶片系統內部,也要透過匯流排(On Chip Bus)的設計來分配訊號、執行協定。


電腦系統的運作也必須透過通訊介面來完成,從開機時啟動的BIOS,接著CPU、作業系統再透過各種介面來分散與整合各種處理裝置,不管是主機內部或外部的晶片、擴充卡、存取裝置與周邊設備,都是由各種不同的通訊架構所組合而成,很多複雜的連線還必須利用特定應用標準產品(ASSP)來做運算處理呢。


各類元件的系統整合

從邏輯的觀點來看,所有的元件都有它的系統運作規則,不只是邏輯元件才可以稱之為「系統」,其它元件也都各自成一系統。既然稱之為系統(或稱單元),那麼通通會影響整個大系統的運作,也會共同達成全體所推衍處理的結果。因此,我們也應該從邏輯處理角度來觀察或發展不同類型的電子元件。例如某個感測元件的辨識與定義之間發生誤差,那麼後面的判斷處理就可能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了。(圖二)


《圖二 以元件為系統單元的整合示意圖》
《圖二 以元件為系統單元的整合示意圖》

邏輯單元

邏輯元件本來就是在做運算處理與判斷控制用的,所有的數位訊號都要經過運算處理才能產生意義。但是一個大的系統中,除了CPU外,通常還要其它處理器來分工合作,否則CPU的負擔就會太大,而且運作起來也比較麻煩。因為針對不同的處理目標,就要用更合適的演算法來因應,這樣才能使系統更精簡快速,例如PC中的南北橋晶片就像CPU的左右手,而音效晶片、繪圖晶片或網路晶片也都負擔不同的特殊任務。


但是要說明的是,在邏輯元件之內,乃至於邏輯元件之間的整合互動中,都或多或少要有記憶體與感測元件的搭配使用,例如CPU內部的暫存器就是記憶的功能,DSP內部可能嵌入記憶體,也可能內含類比\數位轉換器(ADC)的運作,而邏輯元件之間的訊號轉換或記憶暫存也都是必要的應用。


記憶單元

記憶體表面上看起來與邏輯元件的功能不同,但本身仍是一種系統化的邏輯閘設計,例如NAND或NOR邏輯型式的記憶體。另外,一般在做記憶存取處理時,仍要靠定址的順序來應用,基本上也有「先進先出」或「後進先出」的不同。因此複雜的記憶體中還會加上特別的辨識處理或其它感應裝置,這在記憶體模組中的應用更為明顯。


其實運作中的記憶體,除了搭載一般資料外,很多都是待處理的程式作業,這不正是系統整體作業的一環?然而在整個配置的應用上,不同型態的記憶體也都是各有所司,Register、Cache、DRAM、SRAM或Flash,乃至於儲存裝置,都必須互相整合成為一個環環相扣的記憶處理系統。


感測單元

從感應一個通電/斷電的小小開關就是一種感測元件了,一直到相當精密的影像感測器、微機電慣性感測器、無線電收發感測器(RF)都是,基本上這些都偏向類比技術的處理。這些類比技術看似容易受到干擾而不易控制,有時候也有一些模糊不邏輯的地方,但那只是技術或定義上的誤差,並不表示它欠缺明確的系統化運作,例如一個手動開關的邏輯很清楚,按on就通電、按off就斷電,但如果受到干擾(人為或自然),也可能因為接觸不良而產生錯誤,這跟一般的邏輯錯誤與必要的容錯設計差別不大。


也就是說,單一的感測元件本身就是一個辨識控制系統,如果用直覺性的傳達來形容也無不可。所以,感測元件是一種立即性的處理工作,很多精密且動態的立即反應也必須要有複雜的邏輯設計,以及數位運算處理的支援,DSP就是最普遍的背後元件,越是精密的感測,相對用的DSP也就要越高速,反之則是越簡單的反射動作,並不一定有處理器的支援。感測元件在一個大系統中的應用可以說非常廣泛而多樣,彼此之間的互通、補強與整合也非常重要。


SoC整合

一個可獨立運作的系統,其實或多或少都包括邏輯元件、記憶元件與感測元件在其中。過去都是把上述三種類型的元件分佈在PCB中整合,在晶圓密度與製程技術提高之後,把一個系統中需要的元件或大部份的元件都放在一個晶片上,便成為可能且必要的一種技術。在實務上,嵌入式的核心處理器、記憶體或類比元件,乃至於作業系統,已經是很普遍的應用。


SoC整合之後,有可能是偏向邏輯運算的,或是偏向資料記憶的,也有可能是偏向通訊感測的系統,這與上面所說大型邏輯系統、大型記憶系統與大型感測系統的道理差不多,唯一較不同的是未來的SoC會更獨立完整,整顆SoC就某方面來說也就是一個虛擬運算處理系統罷了。


多核、多元、多格與多中心的應用策略

由於晶圓製程的精密進步,單一晶片裡面便可以嵌入多個核心處理器,這就是所謂的多核(Multi-Core)。至於多元的型式較複雜,有同一主機板上多CPU的SMP(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架構,或多種處理器的整合也是一種多元,還有多個主機串連的叢集(Cluster)架構也是。多格則指的是網格運算(Grid Computing)的架構,這是透過網路結合更多處理器與記憶體的分散式運算方式。多中心是依應用目標來定義主要的中心處理單元,例如遊戲機應以繪圖處理器為中心,並非以CPU為中心,這樣才能做正確的創新發展。


應付更多樣的運算需求

在這個數位化快速而全面性發展的時代,種種的數位運算工作也多到難以想像,沒有做好系統化規劃,各種處理器也只能各自為政,對於使用者而言則是雜亂、重複、浪費,甚至是錯失誤導。因此適應不同功能作用的處理器都可以發展,例如多核的CPU就可以用來即時處理多媒體訊息,GPU也應該自行發展,能夠直覺性運算處理的就盡量獨立去做,甚至軟體、周邊硬體也要同時考量明白。


每個獨立的系統產品,如PDA、伺服主機、NB等,都會產生自己的運算功能與目標,也都要有向外連結的能力與需要,接著再整合這些多核、多元、多格與多中心的運算資源,這樣大材就不必小用,小材也不必大用,而且天生我材必有用,什麼事物要用什麼樣的運算平台就很清楚了。


根據市場型態發展邏輯運算平台

按照目前的市場生態,可以發現有四種不同的運算中心來做為系統整合的依據:一是個人伺服系統,可以應用的是Desktop PC或NB為伺服中心,其它個人用的PDA或手機為附帶與行動式的處理機制,業者可從中探討有那些可發展的功能技術或產品。二是家庭伺服系統,可以應用PC Server或特製的媒體平台為伺服中心,個人電腦、行動裝置或家電器具為周邊的處理機制。三是辦公伺服系統,可應用大型主機為伺服中心,將各個工作站連結成一個區域網路,並分享各種資源,強化辦公室的機能與效率,外圍再連結行動裝置來加以利用。四是網際網路伺服系統,這是開放性的整合所有系統架構,透過ISP連結各種資源、溝通各種協定,可以發展應用的產品就更多了。


結語

邏輯運算本來就是在處理複雜的工作,電子數位化的處理也是為了加快速度,因此我們更應該以整體簡單的運作方式來分析對待,才不失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科學理性精神,即使經驗豐富的工程師,也千萬別陷在片面邏輯的偏見裡,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


延 伸 閱 讀
未來智慧手機的電源管理技術

可信任運算平台(Trustable computing platform)為企業及客戶帶來一些好處,同時內容供應商也蒙受其利。內容及軟體業是否能夠重視客戶滿意更甚於保護自己的營收,將會是決定市場是否接受及使用這項技術的主要動力。相關介紹請見「可信任運算平台發展剖析」一文。

處理器的設計正從提高頻率向降低功耗的方向轉變,為滿足更高性能的要求並使功耗不超過許多應用所能承受的範圍,微處理器的一個明顯變化是從頻率越來越高向多核心架構轉變。本文分析這種轉變對嵌入式系統設計性能帶來哪些改善。你可在「利用多核心處理器架構改善嵌入式系統性能」一文中得到進一步的介紹。

封包交換雖然贏得了廣泛應用,但現有的分時多工(TDM)電路交換架構仍然可望在語音通訊領域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TDM還能與網際網路協定及其它封包技術共存,這就提出一個問題:如何調整TDM網路以使其適應下一代網路對靈活性、吞吐量、互聯性之要求。在「運用擴展分時多工(TDM)網路滿足下一代網路需求」一文為你做了相關的評析。

相關文章
ChipLink工具指南:PCIe® 交換機除錯的好幫手
氫能競爭加速,效率與安全如何兼得?
智慧製造移轉錯誤配置 OT與IT整合資安防線
創新光科技提升汽車外飾燈照明度
以模擬工具提高氫生產燃料電池使用率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Wills Hwang發言於2006.03.11 04:41:58 PM
本篇最主要的是下面這兩幅圖,意味深長,從而更能解讀邏輯系統的整體觀察。

Wills Hwang發言於2006.03.06 07:25:28 PM
面對邏輯運算,必須要有整體觀才能解決問題,同時要有科學理性的信仰,才不會耍聰明而誤事,所謂弄巧成拙或捨本逐末的狀況在我們實際的應用設計上,常常都會發生,因此,請大家來討論本篇文章的理念與實踐的方法,如果有什麼要回應挑戰的地方僅管提出,我相信秉持開放的態度與認真的精神,才能探討真理、找到真相。
  相關新聞
» 茂綸攜手數位資安共同打造科技新未來
» 英國公司推出革新技術 將甲烷轉化為高品質石墨烯
» 韓國研發突破性半導體封裝技術 大幅提升產能並降成本
» 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發布新規定 加速推動C-V2X技術
» DigiKey第16屆年度DigiWish佳節大放送活動即將開始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72.70.127.154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