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基發光的一直是學界長期以來的目標,由於矽半導體在市場上所佔有的比例顯示,當矽基發光的效率足以商業化而擴充矽晶片應用領域時,製作新的相關光電元件,其中包括光偵測器(Photodetector)、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與現有的矽/矽鍺製程技術整合,應用於深具潛力的矽基光電元件(Silicon-Based OEICs),其在光電產業上將帶來龐大的利益。但是由於矽屬於間接能隙,其發光機率是1.79×10-15 cm3/s,比起直接能隙的GaAs 7.21×10-10 cm3/s,幾乎差了五個級數,所以為了讓矽發光,有許多方法被提出,包括矽鍺異質結構、多孔矽、鉺摻雜、超晶格、奈米晶體及金氧半接面發光等,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是無法到達可以應用的發光效率。
雖然如此,矽鍺光電元件具有與矽積體化電路整合的優點,加上量子異質接面結構的長晶技術進步,因此近年來矽鍺異質接面的光電元件被廣為研究。其中Ge量子點光電元件利用Ge/Si(含其它IV族材料如SiGeC、SiC等)異質介面、晶格不匹配的特性,由於矽鍺晶格常數差4.2%導致鍺在矽(100)表面會由一層一層的結構轉變成量子點的奈米結構(Stranski-Kranow)。無錯誤排差(free dislocation)之自我形成量子點在也會在其他物質異質磊晶過程中出現,如InGaAs/GaAs 等...。量子點結構會改變物質原本的光電特性,量子點結構在未來可能被廣泛運用於光電元件上,所以對量子點演變的研究是有其必要性。本文中將介紹在量子點與超晶格上發光元件的研究成果,分析其發光的機制,進一步提出矽基發光的可能發展。
發光元件原理與結構
...
...
使用者別 |
新聞閱讀限制 |
文章閱讀限制 |
出版品優惠 |
一般使用者 |
10則/每30天 |
0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
VIP會員 |
無限制 |
25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