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羅建華:知識建構科技 科技服務生活
 

【作者: 黃俊義】   2004年03月05日 星期五

瀏覽人次:【4568】

《圖一 羅建華:我們希望能讓員工彼此之間的關係更融洽,人才是我們很重要的資產之一,如何透過管理的手段增進公司的凝聚力、向心力甚至競爭力,也是我們需要面對的一個課題。未來兩年英飛凌將會持續加強對台灣的投資,我們也是台灣最大的單一外資公司,最重要的是,台灣已經成為英飛凌全球的知識中心之一。》
《圖一 羅建華:我們希望能讓員工彼此之間的關係更融洽,人才是我們很重要的資產之一,如何透過管理的手段增進公司的凝聚力、向心力甚至競爭力,也是我們需要面對的一個課題。未來兩年英飛凌將會持續加強對台灣的投資,我們也是台灣最大的單一外資公司,最重要的是,台灣已經成為英飛凌全球的知識中心之一。》

本社社長黃俊義(以下簡稱黃):高科技的發展迅速又無遠弗屆,昇陽電腦的創辦人曾經說過,機器人、奈米與生化科技是未來毀滅人類的三項科技,對於科技,我們常出現又愛又恨的感覺,身為全球高科技產業的領導者之一,您對高科技的發展看法如何?


英飛凌科技亞太區總裁羅建華(以下簡稱羅):許多科技的發展確實是令人難以想像,但也相當有趣,我想機器人會是下一代電子技術當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目前以日本的發展最為先進,不過其中有兩項重要的關鍵技術,一是軟體、另一為感測器,這些技術如果能有所進展,未來機器人技術就可以有相當大的進展。


在這些新技術發展上整合是一個重點,所以軟體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目前的限制也在這裡;而因應這些技術的趨勢,英飛凌(Infineon Technology)也從傳統的業務跨足到一些新興的技術領域,以感測器為例,我們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車用感測器供應商,未來也將把奈米技術與感測器技術做配合,我們有一個客戶就將感測器應用在地毯上,可以藉此控制週遭的環境,像是溫度、溼度等等,既做監測也有警報功能。所以光是一個感測器就有這麼多不同的應用,市場空間相對也大。


知識、科技、生活

黃:延續先前的問題,英飛凌是一個重視人本的公司,我們剛剛聊到一些新的科技,但不可諱言的,這些新科技也有可能帶來無法預期的災害,在發展新技術的同時,如何避免人本與科技的衝突所帶來的災害?


羅:我們必須要有一個重要的認知,就是科技的發展並不會停止,科技來自於知識,知識不斷地成長造就科技的發展,知識的成長是自然的,並不會停止,所以重點在於知識的管理,如何善用知識來改善人的生活品質,不濫用知識發展科技,這是所有人都應該要有的體認。英飛凌的重點與願景是,我們要為21世紀提供最好的半導體解決方案,並且運用經過管理的科技來提昇我們的生活,這也是英飛凌在發展新的半導體技術時,會深入檢視的重點。


黃:就像貴公司提出的核心策略「Agenda 5-to-1」一樣,除了表面上看到的目標之外,其中也包括了更深一層的意義,先前您提到科技的目的是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而不是毫無節制的發展,我們再深究這其中的意義,應該要包含哪些重點?


羅:所以科技的發展有一個重點就是:在21世紀,人的生活該是如何?需要改善的是哪些?而科技本身的意圖當然有幾個重點,第一是功能性,這個新科技是不是我們所需要的?再者是品質,也就是技術本身如果具備良好的品質,產品品質才會好,也才能加以商品化推廣到市場上;另外就是服務,產品推廣到市場上如果不能同時提供包括技術、應用等方面的服務當然不具備太大的意義;最後就是價格,有商品化價值的技術,當然需要低成本來支持,如果不是市場或是一般民眾可以負擔的,也不具備實用價值。


另外一個要素就是夥伴,尤其是當地的夥伴,就像我們要推廣一個新技術、產品到台灣的時候,會先跟研究單位合作,切合當地的需求,再將在地化過的產品推出。但是夥伴有好有壞,有時候你遇到好的夥伴,有時候只是雙方不適合,必須清楚了解事件的本質。


另外,在公司的定位上,英飛凌還是會告訴市場我們是一個半導體公司,因為在高科技領域,半導體是最基本而普遍的,在未來的世界生活週遭所接觸到的,幾乎都跟他脫離不了關係,所以我們還是會繼續發展記憶體技術,透過這個良好的基礎,再進一步發展其他衍生或新興的技術與產品。


產品策略與市場佈局

黃:所以英飛凌除了前瞻技術的開發之外,把半導體尤其是記憶體業務當成是公司的基礎,但是該產品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固然在營收上有相當大的貢獻,不過利潤卻越來越低,市場風險越來越高,英飛凌對這部分有什麼樣的看法?策略規劃上的重點又是如何?


羅:為了能有更多資金可以投資於未來,除了營收規模之外,利潤的創造更是重要,在記憶體產品部分,過去英飛凌大多是以標準型的DRAM產品為主,未來將擴充特殊型的記憶體產品線,像是手機用記憶體;另外,我們的快閃記憶體也在不久前正式問世,分散產品線以降低市場風險,並提昇獲利能力。記憶體產業具有景氣循環的特性,除了市場上的領導者,其餘的都很難賺到錢,所以提昇市佔率也是英飛凌未來幾年致力的方向。


就像Agenda 5-to-1裡所揭示的,英飛凌計劃在五年內,成為全球前四大半導體廠商;在產品分布的五個領域中,都成為全球前三大供應商;另外,財務能力將提升到全球前兩名等。亞洲市場已經成為英飛凌最主要的產品銷售地區,年營業額從過去的3億歐元一路成長到2003年(2002年10月~2003年9月)的18億美元,我們邏輯產品的銷售過去以歐洲地區為主,最近五年,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市場是我們的經營重心。


黃:亞太地區近年來的高度成長,成為所有歐美大廠市場經營的重心,貴公司也不例外,在這個市場重心移轉的過程中,不論是產品的組合、技術的支援等方面是不是有做過某種程度的調整?如何符合各區域市場的個別需求?


羅:在這部分確實需要一些調整,並不是所有的產品都符合每一個市場的需要,先前我提到,我們在推廣產品和技術之前,會先和當地的研究單位合作,除此之外對於技術、產品的功能與特點必須要有清楚的認識,我們在歐洲已經耕耘很長一段時間了,所以產品有很好的表現,也符合當地的特性。在推廣到亞洲之後,基本上都還算順利,不過要能更切合當地的需求,就必須清楚的了解到該技術中有哪些特性是可以讓當地更進一步發揮的,這是我們目前在亞洲,尤其是台灣與大陸地區所遭遇到的挑戰,也是努力的方向之一。


比較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我們的電源管理產品,在推廣該技術產品的時候,我們重新思考其技術特性,而後鎖定台灣的主機板廠商為主要目標客戶,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目前該產品已經是台灣主機板廠商最廣泛採用的電源管理元件,所以在推廣技術的同時,我們時常思考,這個產品本身夠不夠在地化,是不是一個真正亞洲化的產品。


區域定位與技術研發

黃:英飛凌最近幾年在台灣的投資與經營相當用心與深入,不久前也搬遷了新的辦公室,對於新的環境有什麼感覺?在未來幾年,結合台灣整體的發展,有沒有什麼具體的策略?


羅:搬到新的辦公室跟之前在市中心比較起來,對於需要拜訪客戶的同仁來說,比較方便,加上視野開闊,自然環境好,對於不用外出的員工來說也很好,可以激發創意性的思考,所以個人很喜歡這個環境,因此我也告訴員工今後上班不一定要穿著的很正式,可以輕鬆一點,也希望藉此可以創造更高的生產力,並塑造更舒適的工作環境。台灣政府也鼓勵外資在台的投資,所以在政策的配合之下,這個地方的租金跟基礎建設相較於市中心都有相對的優勢。


除了辦公室的搬遷之外,我個人既是亞太區的總裁也是台灣分公司的總經理,所以台灣在位階上與亞太區總部屬於平行的地位,過去每個海外分公司大多以銷售、業務為主要的定位,但是我認為每個地區都有屬於自己的優勢,每個據點都該是某個面向的中心,凸顯該地區的競爭優勢。未來兩年英飛凌將會持續加強對於台灣的投資,我們也是台灣最大的單一外資公司,這就表示總公司對於台灣的實力與前景的看重。最重要的是,台灣已經成為英飛凌全球的知識中心之一了。


黃:英飛凌將台灣定位為重要的知識中心,代表貴公司對於台灣在半導體產業實力上的肯定;不過,截至目前為止,英飛凌對於台灣的投資多為製造方面,台灣政府正積極鼓勵外商來台設立研發中心,貴公司的態度如何?整體技術研發的規劃為何?目前台灣的研發能量如何?


羅:英飛凌在台灣有許多合資企業,透過這些企業來獲取產能,同時也進行技術的移轉與研發。事實上,由於文化、環境等許多複雜的因素,台灣的研發人員似乎也比較喜歡在本國的企業服務,另外,我們也不可能和我們的夥伴、客戶爭奪人才,透過上述的方法,我們一樣可以獲得良好的研發能量。而基於一些成本上的因素,我們也很難在台灣僱用外籍人才,然後再成立研發中心。另外,或許你下個月就會聽到有關這方面更新的消息了,英飛凌會透過不同的方式,建立在台灣的研發能力。(編按:在採訪進行時,英飛凌尚未宣佈併購上元科技)


所以在亞太地區另外一個重要的市場──大陸。由於相對的成本優勢,我們在西安成立了一個研發中心,選擇這個地區是因為當地沒有太多外商與我們搶研發人才,也有西安交通大學這個人才庫,可以提供我們質、量兼具的研發人員,這個研發中心已經運作半年了,目前有100人,到2004年底預計擴充到500人,3~5年內再進一步擴充到1000人,透過這個研發中心的協助,將幫助我們達成五年後營收提昇一倍的目標。


黃:有許多外商、台商到大陸經營之後,發現當地人的問題很多,包括忠誠度低、團隊合作精神不佳等,不知道貴公司在大陸是不是也出現這樣的現象?您認為原因為何?該如何解決?


羅:針對這個問題,事實上確實有部分這樣的現象,因為大陸經過文化大革命,所以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較低、較為強調個人主義、忠誠度也差、團隊合作精神不好,這些看起來都是負面的東西,事實上並非全部都是不好的,個人主義代表的可能是獨立、自主的想法,而盲目的忠誠也不是好事;所以我認為,互動是相當重要的,人與人之間如果能夠充分的溝通,就會有良性的循環,這方面的文化才是我認為要積極建立的,但也是需要時間慢慢加以形塑、培養的。


就整個長遠的角度來看,如何爭取優秀的人才是公司發展很重要的一個重點,而且要讓員工之間能夠彼此信賴。目前我在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主持一個計劃,目的是要強化員工之間的關係,或許是因為我們的員工有很多都是工程師,比較不善於溝通表達,在人際關係上的掌握比較差,所以我們希望能透過這個計劃,讓員工彼此之間的關係能夠更融洽,總之,人才是我們很重要的資產之一,如何透過管理的手段增進公司的凝聚力、向心力甚至競爭力,也是我們需要面對的一個課題。


相關文章
感測器融合:增強自主移動機器人的導航能力和安全性
生成式AI為製造業員工賦能
IEK CQM估製造業2025年成長6.48%
智慧建築的新力量:從智能化到綠色永續
實現AIoT生態系轉型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日本SEMICON JAPAN登場 台日專家跨國分享半導體與AI應用
» MONAI獲西門子醫療導入應用 加快部署臨床醫療影像AI
» 巴斯夫與Fraunhofer研究所共慶 合作研發半導體產業創新方案10年
» 工研院IEK眺望2025:半導體受AI終端驅動產值達6兆元
» ASM攜手清大設計半導體製程模擬實驗 亮相國科會「科普環島列車」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72.70.126.59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