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企業電子化開發整合之道
網際產業座談會

【作者: 編輯部】   2001年06月01日 星期五

瀏覽人次:【5372】


主持人:網際先鋒副總編輯歐敏銓、科技日報總編輯黃俊義
與會來賓:鼎新電腦第八事業群總經理 林隆潤
          太一信通營運長 馮詠亨
          凌群電腦事務副總經理 黃建興
          精業公司主機週邊事業部處長 張冠群
          美商甲骨文產品經理 陳朝智
         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 周樹林



e-Business 或「企業電子化」,近來雖然討論熱烈,但真要做起來卻是工程浩大。我們看到的最大困難在於「整合」,這不僅有內、外部技術的整合問題,更牽涉到人文管理與產業環境的問題。在本期的企劃中,即以「整合任務」為題,除了從產業分析、專論文章、市場報導及問卷調查等面向一探e化整合之現況外,在本刊定期舉辦的「網際產業座談會中」,邀請了六位業界領袖人物共聚一堂,進行專業意見的充分溝通,共同評估檢討此一新市場的機會與挑戰。以下為您紀錄報導精彩對談內容:


時代新趨勢-企業電子化

問:目前企業電子化的討論熱絡,何謂電子化,與過去的資訊化有何不同?它與網際網路是否有必然的關聯性?其市場的需求是否已明顯浮現?其市場趨力為何?


鼎新電腦第八事業群總經理林隆潤:目前企業電子化才略具芻形,還屬於一個開端的市場。以供應面來看市場的驅動力,企業電子化主要是來自國際大廠的要求,而在台灣不能忽視的另一個因素則是「政府做多」,也就是說政府用補助的方案來全力推動,而企業有拿到政府計畫的就去作,所以我國企業e化的情況,政府是有很大的影響力。談到企業e化整合,從企業與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角度來看,並不一樣,不同的供應商強調的重點也不同。其實,企業的核心業務在哪裏,才是決定e化的關鍵,要視產業特性來決定e化整合的步驟。


資策會 MIC 產業分析師周樹林:除了「國際大廠要求」與「政府做多」兩項趨動力外,我想補充一點,即是IT重要性的改變。過去企業認為 IT 只是成本,能省則省,但現在已漸漸視它為不可或缺的競爭力條件,體認到未來若是沒有 IT 就沒有 business,這會迫使企業加速資訊化的腳步。也因為如此,現在雖然有許多公司在裁員,但很少看到 IT 人員被裁,且預估 IT 人才需求仍缺25% 左右。其實技術發展的速度太快,目前企業與資訊界的 IT 能力,事實上是有一個 gap ,而且正不斷在拉大,要拉近兩者的距離,達成e化的目標,就得尋求技術廠商的協助。


太一信通營運長馮詠亨:其實我們在IT業界都已經有很久了,但企業與資訊界的gap始終是存在的。我們也感受到一些企業確實主動尋求利用資訊系統來提升經營效益,在實際的推行過後,有些案例也看到了明顯的成效,如大幅縮短了作業流程時間、降低庫存等等。


關於e化的觀念與作法,很多只繞著“Door to Door”的層次打轉,無法解決企業與企業之間真正需要的資訊交流問題,我們認為應該要能做到“Server to Server”或“Peer to Peer”的層次,也就是電子化的聯結不只是加快傳輸速度,而且能從內部流程的改善來帶來實質的商業利益,這就牽涉到許多的整合議題。我們認為門檻最低、見效最快的整合方式是採作業流程的整合,只需要求部份資料的一致,使用的系統也會比較具有彈性。


企業電子化整合是技術或景氣?

問:企業電子化之系統開發、整合,您認為較大的困難為何?是技術、景氣、企業文化或是整體產業資訊化程度?


凌群電腦業務副總經理黃建興:現在因企業文化而影響e化推行的程度已經是愈來愈小,因為產業結構不斷的改變,新的競爭不斷產生,不能適應變遷的公司大多被淘汰掉了。另一個因素是「景氣」,景氣好時,需求會被刺激出來,但當景氣下挫時,投資的腳步會變得比較緩慢,而這也是目前環境的阻力。不過在我看來,最大的阻力還是「技術」,因為現在沒有任何一個企業的資訊環境中只使用一種產品,而且還會更多樣化。如何把這麼多的資訊產品跟企業整合在一起,產生自己的優勢、在特殊的地方獲利,是最困難的地方。因此沒有一家廠商能什麼都懂,廠商之間的整合也是必然的趨勢。


問:當企業對網際網路的應用日趨深化,企業前、後台系統,甚至與其他企業系統的整合已勢在必行,您認為企業應採逐步移除舊系統的方式,以時間來換取整體的成效,或是畢其功於一役?而企業應以何種態度、方式來面對,才能達成電子化的預期效益?


精業公司主機週邊事業部處長張冠群:事實上 IT 是公司的命脈、是經營的根本,所以在企業e化過程,企業必須要知道自己的需求,要有一個很完整的計畫,新舊系統並行會有陣痛,但更不該一下子就把舊的系統丟掉,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事情。


美商甲骨文產品經理陳朝智: 今日企業在IT 上的投資成本是相當大的,如何將預算花在刀口上非常重要。我們常發現 IT 的預算裏,很多部份是投在與企業競爭優勢無關的,例如公司的人事系統、財會計系統等,而企業不會因為人事作業資訊化之後,就增加企業的競爭優勢,而人事


資源與財會計系統又是公司必須要有的,當這部份投下太多的成本時,真正剩下可以創造企業優勢的IT 投資就非常少了。因此個人認為,既然這些部分與公司核心競爭優勢沒有太大的關係,就沒有必要在這個部分買最棒的solution,我們可以利用「套裝產品」來有效降低 IT 的成本,而將主要的預算用在讓公司更有競爭優勢的部份。


林隆潤:以我們輔導上線的B計畫為例,產業供應鏈的連結已是大勢所趨,不參與的企業將會遭到淘汰,尷尬的是,成效如何還不能確定,但技術、標準卻一換再換,讓人無所適從。目前專案已進行了三分之二,各中心廠與衛星廠之間大多已建立起一套資料交換標準,但最近就因RossetaNet標準受到重視,整套系統可能因此重來一遍,這會是相當大的一項工程。


對於企業的e化也是一樣,由於新的技術與需求不斷地出現,如何能減少日後系統重整的人力、成本,是很重要的考量。因此我認為是系統的導入可以用「彈性化的套裝」為基礎,進行「局部的客製化」,因為全部客製化怕來不及、所費不貲,全面套裝化又沒有自己的特色。這應該是未來的趨勢。


問:當企業客戶要求具備開放性、延展性及整合性的系統架構時,對於提供解決的資訊廠商而言,同樣是一大挑戰。廠商是否應從軟、應體、顧問服務等一手包辦,朝向專業分工來調整,但仍能以單一窗口來提供服務?


周樹林:企業在e化時應回歸基本面,到底企業e化是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怎樣的流程才能讓企業獲得最大的效益,接下來才去談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要自己做、還是委託別人來做。不管從企業的專長來看,或是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專業分工會是未來不得不走的方向。也就是說「垂直分工、水平整合」的趨勢會更加明顯。


人與技術整合決定企業電子化

問:企業流程的最佳化是電子化的目標,但流程的改變往往也是企業管理的一大困難。在人與技術的整合問題上,應該是人配合技術流程改變,還是技術來為人適性化定製呢?


黃建興:在企業流程電子化方面,我們有兩項弱點,一是沒有共識;二是沒有信心。在第一點上我們的企業通常要求製定符合本身需求的作業流程,因此在資料互通上,常會發生企業之間沒有共識,每家廠商都有自己的一套作法。能不能把個別的優點整合成國家的標準,甚至把這個標準變成國內的優勢,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全球上,我們的OEM是頂尖的,大部分的代工都在我們這裏,若能整合這些OEM的作業流程轉變成國內的優勢,進而可以推廣至大陸市場,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不過對於這樣的遠景,即使我們有能力,卻「沒有信心」,這也是我們的弱點。


談到 e-business ,這是兩造之間的關係,在產業界來說我們是資訊業,愈強調e對我們愈有利,但是business是誰呢?這些年來資訊業創造了無數的名詞,若你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新名詞出現的時間愈短,往往代表了資訊業的不景氣,而當名詞不再出現時,就表示到了經濟蕭條的時候了。其實一些技術或模式的名詞有它的重要意義,是要來解決一些問題的。


但business才是重點,所以我還是要強調 business 的資訊化過程不是虛擬的、不是突然有一天這個問題變的很重要,其主因是科技的轉變、材料的轉變及成本結構的轉變,產生了使用的轉變。事實上,結構上的問題是隨著很多的需求、供給在改變的,而企業 e 化衍生出來的許多名詞有那麼大的差異嗎?實際上還是在處理這些基礎的問題。


至於說到單一窗口的現象,很難用人應該配合技術,還是技術配合人來區分,這之間原本就是互動的,不可能是單方面的影響。舉例來說,企業使用一些軟體,當軟體帶來實質效益的時候,企業就會要求本身習慣的改變,這是因為企業要競爭。所以,所有的問題還是要回到企業要活下去的本質、企業要競爭、企業要用便宜的東西來競爭。如果資訊業的產品不夠便宜,企業就不用你的產品,或是你的產品所提升的競爭力不足它的價值,企業主也不會買你的產品。


總體說來,我認為兩者是一種互動的關係、一種拉力,當你的產品足以引導整個企業的改變、提升他的競爭力時,企業自然而然就會要求它的人員妥協在這些技術上,也就是說,當這個標準帶來的好處超過標準帶來的壞處時,企業自然會往那個方向走。總之,企業最後還是要回到最原始的問題, IT 已經不是單獨存在的東西,它真正的目的是支持企業產生競爭力。


企業達到電子化的方法

問:企業如何與資訊廠商窗口配合,來達到理想的電子化目標?


陳朝智:以摩根斯坦利對 CIO 的調查來看,企業為達到電子化的目的,用套裝產品、客製化及自行開發的比例會如何?調查顯示有75 % 的企業會採套裝化,且比例有往上提高的趨勢,而客製化會減少。其主要的原因是除了萬不得已的話,否則盡量不要客製化,除非它真正跟你的核心競爭有相當的關係,因為客製化後續會衍生出更大的成本。


還有一個現象則是Service Provider與顧問業者之間的消長現象。過去企業會先想到找顧問公司來協助流程改造的規劃,但由於技術層次已愈來愈複雜,顧問公司已難以掌握,因此必須尋求Service Provider來共同接專案,提供工具者如果能在企業流程顧問諮詢的部份再加強的話,甚至可以主導專案的進行,不用再看顧問公司的臉色。我們公司最近就挖了不少顧問業的人過來,而HP前一陣子甚至想買下前五大顧問公司之一,雖然沒有成功,但企圖心很明顯。


林隆潤:企業大都經歷過買硬體送軟體的時期,慢慢就走到買軟體帶硬體送服務、顧問等,以一個軟體公司來說,未來「服務」才是你的價值,要靠你的服務來帶軟體與硬體的銷售,而不能只想靠版權來賺錢,例如ASP一成熟,版權的價值恐怕就會變的很低。


張冠群:國內的企業往往覺得實體的東西才有價值,若要要求付出高昂的顧問服務費給外面的公司,企業主會質疑IT部門成立的意義,其實資訊業的服務是很難量化的,但要教育企業主更清楚,不能單以價格來看待服務,若是一家成立一年的公司,他的經驗絕對沒有辦法比成立五年或十年的公司來的高,因為經驗是累積的。但若以價格來做衡量,新公司反而容易獲得青睞,這對老資格的公司可以說相當無奈。


企業電子化核心競爭力的策略

問:最後一個問題想談談,台灣要發揮什麼樣的策略來達到核心的競爭力的問題,如何運用網際網路來達到業務全球化、組織虛擬化、資訊透明化的目標?


周樹林:我們應當要做的是,企業間要聯合起來去談一個標準,在過去大家都是各說各話,各做各的,企業需要的絕對不只是單一的 solution ,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有計畫的去攻下大陸這塊市場,而不是各別地進入大陸市場。


林隆潤:現在的問題是,企業方的需求面已經體系化了,供應面是否也要體系化?從詢價、報價到付錢,要全流程,體系化的效應才會起來,第二個要延伸到體系後端,因為開花結果是在尾端,現在政府則是補前端的大企業,但成敗是要看這力道會不會貫到末端,也就是中小企業的數位落差會不會因為這樣而被拉起來。如果供應面也能體系化,彼此之間的牟合能力建立起來,那要進軍大陸跟別人競爭,才會更有力量。台灣的習性上比較難自然發生,政府著力在需求力,應促成供應面上的環境與助力。而在制度化中保有我們的靈活彈性,是拿捏的重點。


黃建興:這一點我很認同,現在台灣的資訊環境已經比以前好,這是因為已有一群人經過不斷的嘗試錯誤,並進行融合之後,秩序開始出來,若是能夠加上政府的引導,會在時間上更縮短,更能提升競爭力。


新經濟要有新思維

問:網際網路一直被稱做是新經濟的核心,我們應當用什麼新思維來因應新經濟的現象?現在經濟衰退,企業是否要有新思維,才能迎頭趕上?


林隆潤:關於在這個問題上,我倒是有不同的看法,其實在新思維的部份,我覺得我們台灣的風氣與習慣,反而是跟的太快。跟著喊的人有很多,去落實反而沒有多少,因此在新思維上並沒有發生不跟的情形,而是跟的太快,沒有真正去深思、落實。今天我們很容易著力在一個泡沫面上再往上去談,而充斥太多浮面性的論點,缺乏實際上去做、去應證的人,或是說去落實的人很少有機會出來談。


歐敏銓:媒體的角色上,我們有必要報導新資訊、啟迪新思維,但本刊也同時強調給讀者務實可用的資訊,現在更常把談過的議題再拿出來重新檢視。透過每一次的網際產業座談會,凝聚了多位專家的共識,或是提供了不同面向的思考點,我想,都是很有意義的事。


相關文章
一次到位的照顧科技整合平台
技術認驗證服務多建置 協助臺產業建立數位創新生態
生成式AI刺激應用創新 帶動軟硬體新商機
人工智慧產業化 AI PC與AI手機將成市場新寵
提升研發能量與物聯裝置韌性 是強化資訊安全防護的關鍵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企業永續資訊揭露為接軌國際市場的準則
» 資策會四項創新技術勇奪ASOCIO DX AWARD獎項
» 資策會發表2025十大AI關鍵技術趨勢 助企業導入生成式AI應用
» 以運動數據折減保費!資策會攜手產業首創健康運動型外溢保單概念
» 生成式AI發展前瞻 資策會攜手專家解密趨勢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72.69.7.158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