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這一波經濟榮景延續了將近十年,直到上月的統計數字,失業率仍然是位於多年來的低點,經濟成長率也是居高不下。但是這過去十年來,我們反觀其他地區的經濟狀況,看到的是日本經濟積弱不振,歐洲也一直受高失業率所苦,而以前被人譽為亞洲四小龍的台灣、香港、新加坡與韓國,則都面臨到了再向上突破的瓶頸。這些狀況讓人不得不對美國刮目相看,想研究這個早就邁入已開發國家的地方,如何能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處於經濟困境時,竟還一支獨秀的需要不斷對經濟景氣降溫。有許多人都將此榮景歸功於「新經濟」的發展,也就是說美國利用其在知識與科技上的突破與應用,創造了新一波經濟成長的高峰,於是台灣一些有識之士,也開始發出警訊,表示台灣也應該發展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否則將難以再上一層樓,就連行政院長唐飛先生也表示,知識經濟是台灣不得不走的一條路,因為捨此就無它了。
雖然發展知識經濟是一個願景,但我們還是要捫心自問,台灣真的適合發展知識經濟嗎?當然台灣在電腦科技業已有不錯的基礎,也有不錯的教育水準,不過在制度、環境上仍需要其他的配合,但從政府最近一連串的政策,像是高科技員工股票紅利課稅的措施…等,就不得不讓人憂慮發展知識經濟又只是一個口號,而卻沒有一連串的配套措施。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知識經濟是被創造出來的需求,這怎麼說呢?因為知識經濟下的產品,與一般民生用品不同,它是一連串知識、經驗、與規格累積而成,舉例來說,我們平常穿的衣服與鞋子,是大家都可以看的到與摸的著的日常用品,它的規格並沒有高深的理論基礎,也不用聯合生產相同物品的廠商制定規格,所以只要是有資金、原料、設備與廠房就可以進入的產業。但知識經濟卻大不相同,以通訊業為例,一個新產品的誕生,首先要先訂出一個世界共同遵守、或是由一些大企業聯合起來訂出的規格,而這些新規格的製定,通常是建立在相當艱深且先進的理論基礎上,除此之外,這些新的規格通常還要兼顧舊有規格的互通性。雖然這些規格是開放的,但要深入瞭解並應用在產品上,除了要有深厚的學術理論基礎、充足的資金後盾,還要面對專利權利金的索求,以現在全球貿易自由化盛行的情況下,一旦先擁有技術的廠商和國家在取得優勢來降低成本,後進的廠商與國家就很難與之匹敵,於是只要是在新技術開發時期無法掌握先機的國家與廠商,自然就很難累積類似的技術能力,在這種差距愈拉愈遠的情況下,極高的介入障礙自然而然的累積起來,一些後進的廠商,除非有極豐富的資源,否則必定會有力不從心之感慨。
所以一個國家要發展知識經濟,除了要有優良的教育與研究水準、充裕的資金來源、自由良好的制度、創新進取的社會風氣、還要有參與制定規格的能力,但規格制定的基礎通常是建立在廣大的市場與眾多的人口。我們都知道全球發展知識經濟最成功的地方是美國,而以上幾個發展知識經濟的因素,都可以在美國明顯的觀察到。然而假使以上幾點是美國發展知識經濟成功的原因,那台灣要發展知識經濟,困難度恐怕會更高了,而且所要做的努力與改變,也不是短期能完成的。就拿教育改革一項來說好了,我們常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以一個教育制度的改變,甚至是全體國民觀念的改變,又豈是在短短幾年內能完成的?此外,要制定規格有賴於廣大的市場與消費人口,雖然台灣有中國大陸市場的優勢,但規格制定通常又會有政治力的涉入,以兩岸幾十年來的恩怨,又豈是在短短幾年後就可以化干戈為玉帛?雖然這些都有賴時間來解決,然而全球化的知識經濟潮流卻是不等人的,只怕台灣無法搭上這波知識經濟潮流的列車,以往創下的經濟奇蹟,也只能曇花一現,即將被淹沒在不可抵抗的洪流中。(本文作者為23xx電子論壇12(http://www.23xx.com.tw)總經理,聯絡:[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