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擬定策略完成轉型 後疫情時代台灣仍可維持競爭力
 

【作者: 王明德】   2020年07月28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8496】

2020年剛開始,COVID-19病毒就衝擊全球經濟,在四、五月間疫情雖稍有趨緩,但六月開始又掀起另一波高峰,多數研究機構都指出,在疫苗未研發出來前經濟其實無法回復,而且這次的疫情將對全球發展帶來永久性改變,逆全球化與低成長將成為經濟的常態,台灣產業向來以外銷為主,對全球供應鏈的倚賴甚深,在如此巨大的產業變局中,如何趨吉避凶找到自己的利基,不僅將決定個別企業的生存,更會影響到台灣產業整體競爭力。


觀察2020年的產業環境,影響最大的兩個因子無非是COVID-19疫情和2018年啟動的美中貿易戰。2018年美國政府宣布,中國輸美徵稅清單中的商品,稅率將從原有的10%提高到25%,讓多年來以中國為生產基地的多數製造業者開始改變策略,將工廠轉移到其他國家,在2018、2019兩年期間,全球供應鏈開始重整,但多數企業沒想到的是,2020年的COVID-19再進一步讓供應鏈直接斷鏈。


多元生產基地分散風險

為了防止疫情擴散,各國政府在疫情伊始就要求暫停境內所有的經濟活動,對製造業而言,經濟活動停止影響所及的,不只是供應鏈中的上下游廠商生產停擺,還包括供應鏈以外的各類型產業,其中物流業對製造業的影響最顯著,因為即便產業鏈中各環節的製造業者復工,但若缺乏穿梭其間負責遞送原料、成品的物流業者,供應鏈仍會停擺,而如果企業的全球化程度越高,受此影響會更大,在此態勢下,製造業者必須做出幾項動作。


首先是讓生產基地多元化。為了分散風險,未來企業會走向多元化生產基地,將所有工廠設在單一地區的做法將逐漸減少。其次是會開始啟動供應鏈動態管理,過去為了讓供應鏈的運作更穩定更有效率,製造業者多半會培養一兩家長期合作的供應商,以可預期的產品品質與深厚合作默契,降低供應鏈中的溝通成本,不過在COVID-19影響下,斷鏈有可能成為供應鏈的常態,對此製造業者可採用動態管理,同時培養多家上游供應商,再視本身需求從中選擇當下最適合的供應商,讓自身的營運效能最佳化。


動態管理對供應鏈中上下游廠商都會造成影響,在鏈中的廠商不只是需求者,也會是供應者。在需求者身分時,會培養多家上游供應商,在供應者身分時,也會成為客戶的眾多選擇之一,因此當身分切換到後者時,業者必須轉換心態與做法,不能將多數資源押注在少數客戶身上,盡量讓單一客戶的比重降低,另外供應鏈管理系統也必須設計為可與各種客戶串接,藉此維持企業營運的靈活性。


兩套策略面對G2市場


圖1 : 美中貿易戰開打,台商須同時有中國與非中國兩套營運策略與機制。(source:3D InCites)
圖1 : 美中貿易戰開打,台商須同時有中國與非中國兩套營運策略與機制。(source:3D InCites)

至於在對外營運策略方面,台灣的內需市場不大,外銷市場向來是多數製造業者的重點,在60年代台灣經濟剛起飛之際,提著一卡皮箱到全球各國談生意是台灣企業主的常態,這個身影1990年代開始消失在全球、出現在中國。中國改革開放後,語言、飲食、文化相通的對岸市場成為台灣企業的最愛,短短30年間,台灣絕大多數的企業都前往投資設廠,由於經濟發展快速、勞工成本低,台商的確拿到大量的成長紅利,因此在當時要追求成長,企業必須要有中國策略。


伴隨每年的高速成長,台灣產業對中國市場的倚賴程度不斷升高,但對其他國家的開發能力卻逐漸下降,2018年美中貿易開打後,全球企業被迫選邊站,對已緊密嵌合在中國市場的台灣企業,必須開始另一段改變。放眼全球經濟發展,正如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所言,現在全球已經沒有G20,只剩下中國和美國這兩大G2。


從政治情勢來看,美國的國家利益向來由美元、科技、文化與軍事等四項霸權所維持,中國崛起後,在這幾個面向的發展逐漸侵蝕美國霸權基礎,在此態勢下,即便川普在這次的總統大選落選,民主黨政府也會持續對中國展現強硬手段,雙方的對峙不會隨著政權轉移而放緩。


在此狀態下,台灣製造業要準備中國與非中國兩套營運策略與機制,台商深耕中國市場30年,中國市場的發展策略早已完備,但在非中國市場-尤其是美國,台灣製造業必須要有經營該地的心理準備與策略,企業主必須跳離過去在中國市場的舒適圈,找回過去開拓全球市場的台商韌性,開發美國市場。


積極轉型維持競爭力


圖2 : 疫情造成全球供應鏈斷鏈,台灣製造業者需積極轉型,以強化本身競爭力。(source:Information Age)
圖2 : 疫情造成全球供應鏈斷鏈,台灣製造業者需積極轉型,以強化本身競爭力。(source:Information Age)

除了營運策略之外,企業面對COVID-19疫情與美中貿易戰雙重衝擊時,需要盡速進行的另一項改變是智慧製造。60年的台灣製造業以勞力優勢創造出的台灣經濟奇蹟,一路延續到80年代,當時全球製造業進入自動化時代,正巧當時中國也開放市場,台灣傳統業者順勢轉進中國,繼續享受當地的低廉人力,以大量製造維持競爭力。不過當時西進的台灣企業,也因為繼續既有的勞力密集做法而未導入自動化技術,造成現在多數台灣傳統製造業者仍處於工業2.0的半自動化階段。


雖然中國的低廉勞力讓多數台灣製造業者避掉上次自動化變革,不過這次的智慧化浪潮,台商如果不轉型,極有可能被邊緣化。原因之一是中國的勞動成本節節高升,台灣在中國的製造優勢正不斷消失,在此利空態勢下,2018年的美中貿易與COVID-19,又讓台灣傳統製造業的環境更險峻。


前面提過美中貿易戰讓全球供應鏈重整,COVID-19再進一步直接讓供應鏈斷鏈,在此態勢下,世界經濟從過去的全球化轉為逆全球化,過去集中生產模式將逐漸消失,由靠近市場的在地製造取而代之,當分散生產成為製造業的必要做法,人員親自到場的管理方式,已難以滿足企業的營運效率需求,透過各種數位化技術所構建的智慧製造,才能讓企業的競爭力與同業比肩,也就是說,在未來幾年,智慧化已非製造業思考該不該做的選擇,而是永續生存的必要作為,不做就有極高的機率被邊緣化。


COVID-19疫情與美中局勢,讓2020年成為全球製造業的分水嶺,現在疫情仍看不到終點,美中兩國的貿易戰方酣,台灣雖然防疫成功,但美中貿易戰台商的影響極大,在此變局中,台灣製造業者除了審慎觀察局勢調整策略外,也必須乘此機會完成轉型,方能在未來的製造新局中維持競爭力。


**刊頭圖(source:World Economic Forum)


相關文章
物競人擇 以智慧科技前瞻未來新世界
智慧防疫跨域整合 數位引擎推動創新商機
COVID-19會永遠改變工作的未來嗎?
全面進入工業領域 智慧機器視覺系統勢頭看漲
防疫能力將成企業的常態性競爭力指標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AI與互動需求加持人型機器人 估2027年市場產值將突破20億美元
» 台達助台中港導入智慧園區解決方案 攜手打造低碳永續商港
» 高效能磁浮離心冰水機降低溫室效應 工研院助大廠空調節電60%
» 傳產及半導體業共享淨零轉型成果 產官學研聯手打造淨零未來
» 聯合國氣候會議COP29閉幕 聚焦AI資料中心節能與淨零建築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62.158.79.151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