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智慧手錶和頭戴式顯示器勢不可擋
穿戴式裝置商機無限

【作者: Kasey Panetta】   2018年01月11日 星期四

瀏覽人次:【81038】


穿戴式裝置涵蓋各式各樣的科技,從發展相對成熟的腕帶,到目前還屬於第一代產品的虛擬實境(VR)頭戴裝置,應用領域包含醫療智慧貼布、行動支付、甚至是工業維修等,能為許多產業帶來龐大且具有潛力的商機。



圖1 :  穿戴式裝置市場不停演變,目前腕帶、智慧手錶與頭戴式顯示器(HMD)的製造商都在努力展現其產品價值。(source: wallpapershome.com)
圖1 : 穿戴式裝置市場不停演變,目前腕帶、智慧手錶與頭戴式顯示器(HMD)的製造商都在努力展現其產品價值。(source: wallpapershome.com)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預測,2017年全球將賣出3.1億台穿戴式裝置,較2016年成長16.7%(表1)。2017年穿戴式裝置銷售將創造305億美元營收,其中有93億美元來自智慧手錶。智慧手錶在2017年整體銷售量達4,150萬支,並在2019到2021年成為銷售量僅次於藍牙耳機的穿戴式裝置。到了2021年,智慧手錶銷售量將接近8,100萬支,占整體穿戴式裝置銷售量的16%。


表1:2016-2018年及2021年全球穿戴式裝置預測(單位:百萬台)資料來源:Gartner(2017年8月)

裝置(年度)

2016

2017

2018

2021

智慧手錶

34.80

41.50

48.20

80.96

頭戴式顯示器

16.09

22.01

28.28

67.17

穿戴式攝影機

0.17

1.05

1.59

5.62

藍牙耳機

128.50

150.00

168.00

206.00

智慧腕帶

34.97

44.10

48.84

63.86

運動手錶

21.23

21.43

21.65

22.31

其它健身監測器

30.12

30.28

30.97

58.73

總計

265.88

310.37

347.53

504.65



Gartner研究總監Roberta Cozza表示,人工智慧(AI)服務的整合將成為企業發展穿戴式裝置關鍵。人工智慧除了能應用於智慧健身指導服務外,虛擬個人助理也將成為使用者、穿戴式裝置與智慧手機之間的主要介面。而人工智慧整合到穿戴式裝置的做法也將導入新一波耳戴式穿戴裝置,可以解決使用者過度依賴智慧手機螢幕的問題。



圖2 : 。未來大型廠商將持續推出更吸引人且更明確的使用案例,尤其是在健身與醫療方面的進展,來提升這類產品的吸引力。
圖2 : 。未來大型廠商將持續推出更吸引人且更明確的使用案例,尤其是在健身與醫療方面的進展,來提升這類產品的吸引力。

(source: mckinsey.com)


儘管穿戴式裝置市場不停演變,但市場仍持續找尋具有足夠吸引力的使用案例。目前腕帶、智慧手錶與頭戴式顯示器(HMD)的製造商都在努力展現產品價值,希望能成功說服消費者進行購買並使用這些裝置。目前智慧手錶類的採用程度低於預期,我們相信可期未來大型廠商將持續推出更吸引人且更明確的使用案例,並主打最新技術進展,尤其是在健身與醫療方面的進展,來提升這類產品的吸引力。


智慧手錶市場發展關鍵在於為個人創造獨特價值

Gartner研究總監Angela McIntyre表示:「2021年智慧手錶營收將高達174億美元,是所有穿戴式裝置當中最具營收潛力的類別。受惠於Apple Watch相對穩定的平均售價(ASP),整體智慧手錶的營收也有所增長。隨著智慧手錶的產量增加,將略微降低其製造與零件成本,使整體的平均售價從2017年的223.25美元,微幅降到2021年的214.99美元。」


Gartner指出,智慧手錶市場將分為四類供應商:主流消費電子品牌、兒童智慧手錶和傳統的精品與時尚手錶品牌及新創與白牌業者。


蘋果在智慧手錶市場的占有率仍高居所有供應商之冠。然而隨著越來越多供品牌搶進市場,蘋果在智慧手錶市場的市占率將從2016年的三分之一左右,下滑到2021年的四分之一。今年9月蘋果推出的新款Apple Watch Series 3,可以在沒有手機或Wi-Fi的情況下,透過行動網路直接與Siri互動、傳簡訊並寄送感測器資料。在其他廠商方面,Gartner預測到了2021年,華碩、華為、LG、三星(Samsung)與Sony等其他消費性電子品牌合計將僅占智慧手錶銷售市場的15%,最主要原因是它們在強調個人科技生活化的品牌吸引力不足。



圖3 : 智慧手錶市場可區分為四類供應商:主流消費電子品牌、兒童智慧手錶和傳統的精品與時尚手錶品牌及新創與白牌業者。(source: financialexpress.com)
圖3 : 智慧手錶市場可區分為四類供應商:主流消費電子品牌、兒童智慧手錶和傳統的精品與時尚手錶品牌及新創與白牌業者。(source: financialexpress.com)

兒童智慧手錶和傳統手錶品牌將崛起成為智慧手錶的重要類別。Gartner預測,到了2021年,兒童智慧手錶將占整體智慧手錶出貨量30%。這類裝置鎖定的是2到13歲、父母尚未給予智慧型手機的兒童。至於傳統手錶品牌在2021年也將占整體智慧手錶銷售量25%。Angela McIntyre認為:「傳統的精品與時尚手錶品牌也將提供智慧手錶產品,藉此吸引年輕顧客。」


最後一個類別則包含新創與白牌業者,例如愛可視(Archos)、Cogito、摩絢(Martian)、Omate等新創廠商,以及仁寶(Compal)和廣達(Quanta)等專注於為消費品牌提供智慧手錶內的電子設計的白牌業者。此類別在2021年將占整體智慧手錶銷售量5%。


展望未來,帶動智慧手錶銷量的關鍵因素,在於是否能創造為個人提供獨特價值(相較於腕帶產品)並獨立於智慧手機之外的各種核心功能。根據2016年Gartner進行的一項使用者調查顯示,由於智慧手錶缺乏讓人有感的優點與實用性,三分之二的人表示並無購買的打算。


藍牙耳機仍為2017年最暢銷的穿戴式裝置

Gartner預測藍牙耳機銷售台數將於2021年銷售量成長至2.06億台,占所有穿戴式裝置48%,並表示在2021年以前藍牙耳機都將是最暢銷的穿戴式裝置。而各大智慧型手機供應商陸續取消耳機孔的設計,也帶動了藍牙耳機成長。Angela McIntyre指出:「我們預測到了2021年,幾乎所有頂級手機都不再附有3.5mm耳機插孔。」


頭戴式顯示器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

除此之外,頭戴式顯示器也是Gartner關注的又一穿戴式裝置。頭戴式顯示器(HMD)僅占2017年所有穿戴式裝置出貨量的7%,其採用率無論就一般消費者還是工業客戶來看,在2021年以前都無法達到主流地位。Angela McIntyre表示:「目前主流消費者的採用率仍較低,可看出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而並非缺乏長期潛力。」


短期之內,虛擬實境頭戴式顯示器的市場商機仍以遊戲玩家為主;工人也能用它來修理、檢查及維護設備,並用在倉庫與製造、訓練、設計或是顧客的互動等用途。而主題樂園、戲院、博物館和運動場館將添購頭戴式顯示器,來強化互動式設施或影片的顧客體驗,或為運動賽事提供資訊與補充影像之用。



圖4 : 市場對擴增實境頭戴式顯示器類別的興趣日增,在好幾個垂直與商用領域的可用性也更為提升。(source: canadianreviewer.com)
圖4 : 市場對擴增實境頭戴式顯示器類別的興趣日增,在好幾個垂直與商用領域的可用性也更為提升。(source: canadianreviewer.com)

不過隨著微軟推出Windows混合實境開發者套件,越來越多的個人電腦(PC)廠商也將推出Windows 10版本的頭戴式顯示器,因此我們可以期待將有更多話題圍繞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AR)解決方案與應用在特定使用案例方面的潛力。儘管內容有限,加上產品熱度侷限於遊戲重度玩家這樣的特定族群,因而限制了虛擬實境穿戴式裝置的主流觸及;不過,市場對擴增實境頭戴式顯示器這個類別的興趣日增,在好幾個垂直與商用領域的可用性也更為提升。


智慧手機的擴增實境功能已逐漸成形,隨著蘋果(Apple)在iOS引入ARKit,以及Google推出Android的ARCore,預料擴增實境將在2018年形成下一個平台戰場。


(本文作者Kasey Panetta為Gartner品牌內容經理)


相關文章
揮別製程物理極限 半導體異質整合的創新與機遇
AI運算方興未艾 3D DRAM技術成性能瓶頸
開啟邊緣智能新時代 ST引領AI開發潮流
NVIDIA人工智慧專家看2024年
你的下一個運動教練可能是人工智慧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三星發表ALoP相機技術 讓夜拍更清晰、手機更輕薄
» 微軟啟動「AI+ Taiwan」計畫 在台資料中心正式啟用
» Ansys、台積電和微軟合作 提升矽光子元件模擬分析速度達10倍
» 微軟全新自主agents賦能團隊實現更多拓展性
» Samsung與NTT Docomo合作AI研究 用於下一代行動通訊技術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72.70.178.135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email protected]